早报讯 日前,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推出国内第一本网络舆情实务专著《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详细梳理、介绍一线舆情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和舆情应对,深度分析国内舆情服务市场。
而在未来一两个月间,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也将发布类似报告。
而这种重塑官员获知民意渠道、改变官民互动的现象,催生壮大了一个产业——舆情监测。到目前为止,已有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拓尔思)登陆上交所创业板;另一家以舆情监测为主业之一的公司顺利通过发审会审核,即将登陆资本市场;而没有上市的公司也为数众多。
产业的壮大的同时,呼吁推动舆情服务业透明化、规范化的呼声也约来越多。正如昨天《人民日报》报道指出的那样,舆情分析已初具产业形态,舆情分析师也成为“热门”职业。然而,舆情分析师尚未为大众所熟知,其重要性也未被充分认识,甚至时有非议。
网络发展推动舆情行业
据《财经》杂志报道,舆情监测机构,利用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动态监测网民对新闻事件发出的帖子、评论转发等情况,从而绘制出一份每日该事件网民关注度的折线图。折线图为机构应对危机处理提供决策指引。
因为诸多负面网络舆情针对各级政府部门或官员,政府部门亦开始积极应对,政务微博成为2011年的一大亮点。据2011年新浪政务微博分析报告统计,截至2011年10月31日,经过认证的党政机关和公务人员微博达到18132个,其中公安系统占据43%。
不过,面对汹涌而来的网络舆情,政府的应对仍显不足。对于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网络舆情,潜在的可能被批评者——政府、央企或其他公司,需要第一时间了解舆情,把握其走向,以免情势进一步恶化。由监测发展到分析、研判,并提出应对策略,网络舆情监测行业应运而生。
在舆情监测公司中,一部分以技术服务为主,主要依靠销售相关监测软件或搭建监测系统获得收入;另一部分则以分析、研究和提供应对策略为主要特色,技术服务不是其强项。还有一类为公关公司,监测并不是它们的主要业务,应对已经出现的负面舆情,并帮忙化解为其主要业务。不少舆情服务机构是上述三者的“结合体”,既包括技术服务、分析和研究,而且还提供应对策略。
产业初成已有公司上市
中国舆情服务业的发展,借助了政策“东风”。据《人民日报》报道,目前,中国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由于利益冲突和矛盾多元化,曝光于网络的突发事件也随之增多。早在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提出,“建立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到去年,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和企业公开招标,增加对舆情工作的投入。
网民数量增加也是舆情产业升温的推力。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最新报告,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中国网民平均每人每日上网超过2.67个小时。手机网民3.56亿,增长17.5%。
另外,微博用户的迅猛增长开始改变网络舆情生态。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等多位业内人士受访时,归纳了2011年网络舆情出现的四点新变化:第一,微博的大规模使用降低了网民发表意见的门槛,让各个阶层人士都可以利用微博,发布信息和发表观点。第二,移动互联网得到迅速发展,并与微博相结合。第三,参与对公共事件发表意见的人士增多,过去很少发言的人群,也开始发言。第四,源于网络动员的“线下”行动逐渐增多,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正是包括微博在内的网络形势发展,让中国网络舆情服务产业,正经历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放到规范的过程。
舆情产业已经形成了政府、媒体、教育科研、软件和商业等五大背景的行业格局。党政机关依托党政宣传思想工作系统,下设职能部门或企事业舆情服务机构,开展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汲取社情民意,为决策提供参考。同时,媒体对业界政务舆情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现,为党政部门、企业和社会团体组建舆情监测队伍提供实用指南。
对于舆情监测市场规模的猜测,从舆情软件市场10亿元,到舆情信息服务业100亿元,依然众说纷纭。大量舆情软件公司和市场调查公司高速发展,如拓尔思、方正、邦富、军犬等,以技术见长,善于抓取网络舆情数据,成为舆情服务业重要的技术型方阵。截至2012年1月16日,全国共有约68款经过工信部软件司认定登记颁证的“舆情”软件,市场上还存在大量未经认证的同类软件。
从去年开始,舆情监测行业中的佼佼者开始登陆资本市场,小公司则遍布各地。2011年中,以网络舆情监测服务为主要业务之一的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300229.SH)进入资本市场,登陆上交所创业板。拓尔思提出要“像预报天气一样预报网络舆情”。随后,另外一家以舆情监测为主业之一的公司也顺利通过发审会审核,即将登陆资本市场。2009年2月注册成立的北京人民在线网络有限公司,隶属于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人民网)。人民网IPO招股说明书显示,该公司2011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已超过1300万元。与人民网类似,新华网于2011年下半年推出“舆情在线”,并成立了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中心。
主要客户是政府部门
由于政府部门是主要的客户来源之一,为赢得订单,不少机构会强调其政府背景。作为中央级媒体下属机构推出的舆情监测产品,人民网主办的《网络舆情》杂志定位为“帮领导干部读网”,新华网“舆情在线”栏目的定位则是成为领导干部和企业主的“秘书+顾问”,帮他们监测研判网络舆情,提出应对之策。检察日报社下属的正义网舆情监测系统,“专为政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而量身定制”。
一些学术机构或独立创办、或与其他机构合作,也纷纷成立舆情研究机构。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合作成立舆情部门,客户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河北省委宣传部等。
其他一些更小的公司遍布国内各地。中国政府采购网的检索结果表明,来自江苏、甘肃、福建、广西、宁夏、天津、四川、浙江、河北等地的各级政府部门,为采购类似系统,耗费十几万元至数十万元不等。
重要性未被充分认识
随着网络舆情高涨,这些从事网络舆情监测的机构开始进入资本市场,获得更快发展,但是这个新生的行业仍需要规范。
《人民日报》报道指出,舆情分析尚未为大众所熟知,其重要性也未被充分认识,甚至时有非议。长期以来,大量商业网站、广告、营销与公关公司等,也纷纷涉足舆情业务,“网络删帖”、“网络水军”、“网络打手”、“网络病毒”和恶意炒作等屡见不鲜,不仅伤害了健康的舆论生态,也使外界对舆情行业形成很多误解。因此,舆情行业正在不断细分,需要深入、专业、更科学的舆情管理。社会各界也呼吁推动舆情服务业的透明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