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教育舆情监测系统显示,本周教育相关舆情正面信息33324条,负面信息78381条,中性信息63551条,负面信息量是正面信息量的两倍多。总体信息量于9月10日达到高峰,负面信息量从9月9日拉升,9月10日以高于17268条的量达到高峰,到9月11日略有回落。本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闻迅速地成为舆情热点。


高考改革

2014年9月4日上午10:00,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进行介绍并就目前我国教育领域热点问题答记者问。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这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此轮的改革不仅在考试科目、各类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同时也为时下的“中西部地区考生”和“农村考生”考重点大学,异地高考,中小学生择校等热点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和发展方向。


从中央到地方,媒体纷纷报道此新闻,并进行图表、故事等多种形式的解读。教育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回答,这次改革的总体定位是,促进公平、科学选才。从改革的时间轴来看,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由于涉及到公平、选才的话题,尤其是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上海浙江今年率先试点,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等改革内容,体现了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引起公众的强烈关注和舆论的热议,大家各自围绕感兴趣的改革亮点进行评论。此时,作为一家民间教育研究机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就刚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进行了公众网络调查。在回收的5871份有效问卷中,有80%的网友赞成高考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试卷”。(9月10日《北京青年报》)


舆论进入发酵期,调查结果公布以后,舆论的热点相对集中到“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方案。质疑、赞同、悲观等各种声音掺杂在一起,连教育专家也持有不同观点各自为营。有教育专家认为,此次改革主要集中在考试科目改革,录取制度改革的突破还有限。也有教育专家认为此次改革向前迈进一个大半步,关于此大半步,有的人表达失望的态度,有的人表达欣慰的态度。

9月4日,将于2017年起全面推进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向社会公布,对高考的内容、形式、录取、管理等环节进行了全新设计和部署,其中不分文理科、取消艺体特长生加分等10项变化备受关注。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新闻,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热议。从新闻发布以后,舆论发酵延续到本周。随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闻的发酵,让改革提到的各方案的关键词成为网络热点。根据中国教育舆情系统数据监测显示,自20140905起,对此事件进行跟踪,至20140912共发现网络信息10,261条,共有972家媒体进行转载或发布。

事件关注度分析

(2014-09-05-2014-09-11)根据中国教育舆情系统数据监测显示,主要信息传播平台为新闻; 并在2014年09月05日即新闻发布的第二天迅速地达到事件传播的最高峰,信息传播量为4,724条,此后有所回落,然而仍然保持相对持续的关注度。

新闻媒体关注Top5

据监测数据所得,(2014-09-05-2014-09-11)事件传播过程中,新闻媒体发布条数前五分别为:360网页、网易新闻、光明网、360doc个人图书馆、和讯,这些均为一类传播媒介,影响力遍及全国。

近日舆情评价信息统计

(2014-09-06-2014-09-12)据中国教育舆情系统共监测到舆情信息15293条,其中负面信息共1641条。

近7日负面信息分布图

近7日负面信息走势图

近7日舆情信息来源分布



 

观点一“公平和多元”吸引舆情关注,大V和公众关注领域差异化共存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酝酿和期待已久的话题。9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改革。这次改革被称为恢复高考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社会关注度很高。通常,政府的方案出台以后,议论最热烈的往往是媒体、大V,业内的专家,公众的热议期往往相对延后,尤其在政策落实以后实际问题出现以后才集中地爆发。然而,此次改革方案出台以后,几乎在媒体对新闻做出解读的同期,9月5日公众舆论已经迅速地达到高峰。

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三个有趣的舆情特点。第一,为何舆情会一触即发并且在此后的一周余热不断呢?首先,从人群的涉及面来看,改革意见涉及到的重点是高考,可以说高考涉及到千家万户,具有广泛的舆情平台。其次,从话题的尖锐度来看,新的高考和大学招生改革方案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公平,二是多元。这两个关键词已经超越教育、超越校园的话题,而是折射到社会的话题、敏感的话题。同时,这两个关键词本身充满争议性,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根据各自的理解对此的判断标准和依据都是不一样的。由分歧的产生,带来舆论的发酵,自然也不难理解。最后,从话题的酝酿期来看,早在方案发布以前,政府对于方案的努力已经酝酿多年,高考改革一直是社会热议话题,只是莫衷一是,而且坊间的传闻不断,比如取消英语等等,所以此次方案的发布可谓是让石头落地,各种传闻和谣言即止。同时,大家对于它是有预期的,和预期的落差或者区别或者超出预期等等,不管是哪一种预期,都会引起各种舆论,为舆论的爆发打下基础。

从中国教育舆情系统的监测数据可以看到,9月10日,负面信息量提升并达到高峰。笔者注意到,9月10日,北京青年报的文章报道,21世纪教育研究院日前就刚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进行了公众网络调查。在回收的5871份有效问卷中,有80%的网友赞成高考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试卷”。《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从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可以说,这一个调查的设计是根据《意见》的此项方案而提出的。虽然不知道此调查是否权威,但是相对媒体对于《意见》的各种解读,公众对调查结果的关注热情颇高。可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公众对于民意表达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一点,从舆情系统的监测数据可以看出。比如“近七日负面信息分布图”,博客、论坛、微博和微信成为负面信息主要的来源,新闻296条,微信609条,微信的负面信息量为新闻的一倍左右。

第二,在此次《意见》的众多亮点中,哪些方案成为舆论的热点呢?由此,按人群进一步细分舆论,网络大V、教育专家和公众因为各自的角度不同,关注点也有所不同。此轮的改革从考试科目、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公众更多地关注考试科目的方案调整。比如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150分的分值不变。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于是,许多公众的舆论都把目光聚焦在文理不分科、英语一年两次考上。

而大V和教育专家虽然对于考试科目和高校招生录取机制都进行热议,但是讨论到最后的落脚点或者关注点最后都往往在录取机制上的调整和进一步调整的期待上。比如有教育专家认为,此次改革主要集中在考试科目改革,这次颁布的高考改革方案,虽然也提到了录取制度。但亮点并不多比较有价值的是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对于录取制度改革的突破还有限,尤其是招考分离上,未涉及关键改革。有教育专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论证同样的话题,“此轮高考改革,在高考科目、特长生加分、地方高考指标计划等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调整,可以说,这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但综观整个高考方案,还缺最重要的博弈,即学校、受教育者和政府行政权力的博弈。”

储朝晖认为,目前我国高考存在两个根本性问题:政府主导和计划招生体制,而此次改革并未涉及这些关键性的变革,在总分录取模式不变的前提下,考试科目的变化意义不大。而造成此种结果的原因,储朝晖认为,是因为高考招生考试的权力长期掌握在行政部门手里,同时又缺乏对专业意见的听取和吸纳,“应该让招生主体和考试主体回归高校和考生。”熊丙奇认为,“由于最终的录取制度,依旧是集中录取,因此,文理不分科、分散高考压力,最终可能演变为增加高考压力,把整个高考战线拉长为整个高中三年。”

为何会有公众和大V的舆论差异呢?公众首先关心的往往是和切身利益相关的短期实际起变化的方案,也就是具有最大覆盖面的话题,“文理不分科”一度成为微博热点话题榜的热点话题。毫无疑问,虽然上海、浙江是文理不分科的试点,但是按照改革的进程表,以后将涉及到全国,可以说,和全国考生的求学如何学等等问题息息相关。其次是从2015年开始,高考就要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这一调整,看起来像只关系到特长生的利益,但是无论是否有望加分的考生,这一改变,从公平的意义上来讲,都会影响到考生的总成绩以及横向的排名变化,向更为公平的导向发展。其他的新闻,比如,提高中西部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这一方案关系到的人群具有一定的地方性。同时,由于一些方案还没有提及实施的细则,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舆论的争议性和关注度。

大V、教育专家相对关注的是改革对于教育的变化、对于高考长远走向的变化,往往是从更深层次和更深的领域进行探讨。即便关注考试科目的变化,也只是由点及面的论据而已,最后关注的仍然是哪些方案才真正地对改革起到长远的正面意义。当然,值得关注的是,在大V舆论的引导下,一部分公众也会关注短期切身利益以外的话题,通过进一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比如网友wangshlitysx评论,“别忘了改革的关键是高校录取制度,录取制度不改,指挥棒的作用,必然学校会提前决定会考的科目让学生分科选择。应把重点方在高校录取制度设计上,倒逼学生不分科,注重素质教育才是。”

第三,值得一提的,《意见》本身能够看出教育部门对于舆情的重视程度。比如近年备受诟病的考试加分项目和分值将“瘦身”。今年辽宁、河南、黑龙江先后被曝高考或中考加分涉嫌造假后,延续多年的考试加分政策被质疑,舆情对此的反应颇大。如何来应对舆情,并且形成长期有效的预防机制,成为摆在教育部门面前的难题。对此,《意见》提出,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确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项目,应合理设置加分分值。探索完善边疆民族特困地区加分政策。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教育部备案,原则上只适用于本省(区、市)所属高校在本省(区、市)招生。

另外,在一个相对缺少诚信价值体系和强大社会监督力量的环境里,“一考定终身”和“分数至上”的老规矩打破,无论推出什么样的方案,一些高中生家长们在解读改革方案以后会担心和忧虑,比如操作程序变化以后,钱权交易、潜规则会不会更容易滋生,考试科目变化以后会不会不容易调整状态,这一类舆情的出现都是前期能够预期的。所以,有关部门在出台《意见》以前,从方案的设置上,对于有可能出现的舆情已经做出相应的严谨的考虑。比如仅从条件最好的上海、浙江两地试点,三年后才全面推进等等细微的考虑。

观点二文理不分科、全国统一试卷的上涨呼声成为两大关注点

【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

【声音】关于高考不分文理科,网友的观点褒贬不一。支持的观点认为不分文理科是减负,将压力分到高一和高二,到高三的时候相对轻松,对于不偏科的学生来讲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反对的观点认为高考不分文理科变相地将学习压力分到高一高二,压力不减反增,在不分文理科后,高校如何对接,如何兼顾公平,都是需要面对的难题。其中,不少发表评论的网友是“过去式考生”,对于网友们的追捧热议,浙江省社科院副研究员王平表示,网友们大多作为已经考过的“过去式观察者”引发的评论潮,并不能代表参加改革后这些考生的感受。相比高考“过来人”,这些受改革直接影响的考生和家长的心态要复杂得多。

期待细则类

杭州高级中学新高一班主任陈璞:高考改革虽然取消了文理分科,但依据惯性,学生基本上仍会选择:选文或选理两个方向,也会出现一些交叉的情况,比方说选择政治历史加上物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考试的科目不同,必然要求高校招生标准有所调整,这一调整没有出现在这次改革的细则中,相信今后会进一步细化。

征服:在新制度实施以后,在学业考试中,是否会出现新的违法犯罪,是否能够杜绝这些作弊作为。同时,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到底由学校老师确定,还是由专门的考试部门来定?在各大学的自主招生中,能否彻底杜绝招生中的腐败问题,恐怕这还有待于各职能部门去深思。

海洋之心0903:不知道大学怎么来招生,不同的专业对文理科可是有不同要求,如果大学招生根据专业要求对文理科的成绩有不同的要求,那你就是知道分数排名也很难填志愿了,如果不作要求那有些专业特别是文科生能学好吗?

担忧类

阿曼派教徒糖果男:那我们这一届就不能复读了,想复读的要去教委砸场子是吧。

老徐时评(微博个人认证):这次高考改革方案,其实也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更不是创新,而只是纠偏。但是,纠正了旧偏,会不会产生新偏?其中最令人担心的就是:高考改革会不会使教育腐败前移?

感叹生不逢时类

我是彭拉图 :为什么生这么早呢,真心想学化学呢,外语还能自己选时间考。

@迷魂荣仔:与其羡慕妒忌2017届的高考改革,感叹自己生不逢时,还不如想想等下要学哪一科。既然2015届的现实无法改变,为何不直面向上,相比他们轻松的学习,我们的高考不也是一段值得回忆的青春奋斗史么?

学习负担会增加类

熊丙奇:文理不分科、分散高考压力,最终可能演变为增加高考压力,把整个高考战线拉长为整个高中三年。另外,如果所选科目在高一、高二就进行测试,那么,这就把高考的压力提前到高一、高二,虽然方案制定者认为这可分散高考压力,但问题是,如果高一某一科目考得不理想,学生还有再次考试机会吗?(方案提到有条件的省市可常识举行两次考试,但具体到落实,学业水平测试在大多省市会只有一次)而为了弥补这一门成绩,学生之后的学习压力会更大。

征服:学生的压力不减反增。当某个同学在高一高二的某个学科考砸了之后,更是对该同学心理上的一种长期摧残,恐怕到时还会产生一些难以预料的社会问题。

观眇:高考改革,英语分两次考试,取其中的高分,表面上看减轻英语负担,实际学生都是尽量提高,都将是两次复习两次考试.提高了英语负担。

上海某区级重点高中的顾同学:每个老师统一的第一句话就是看样子是为我们减负,实际上是增负。因为原来是三加一嘛,现在是三加三是六门,确实是有一定的难度。包括体育什么的,也算是给我们学生增负。

学习的乐趣和选才类

公子小泥巴:英语变成考两次,依旧150,那意义何在?高三有些班级只上语文数学,一年下来老师学生都要吐了。

叶檀(微博个人认证):高考改革,技术培训,教育公平,机会多重,方向正确。有人担心偏科天才难以出头,制度是为多数人制订的,而非少数人。如果市场化的私立高校能开一扇门,如钱钟书辈文豪就大有出路了。

【高考回归全国统一卷】根据《意见》要求,从2015年起将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的省份。截至2014年,我国已有16个省(市、区)进行分省命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就此进行公众网络调查,在回收的5871份有效问卷中,有80%的网友赞成高考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试卷”。

【声音】我国的不同区域、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异巨大,在实践中做到“一碗水端平”,实现高考“公平”和“科学选才”这两大根本性要素,的确很难。破解教育不公平是一个严肃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恢复“全国卷”能否带来公平,有人强烈支持,有人表达质疑和悲观。支持者认为回到全国统一卷才能够找回公平,而反对者认为,地域发展差别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前提下,采用“全国卷”仍保障不了各地学子的公平竞争。一些教育专家提出,各个省份的高考录取比例相差巨大,各地考生上大学、上重点大学的难度相差巨大。因此,不应该把高考不公归咎于考试环节的分省命题,而应该着眼于推进高校录取环节的改革,缩小高考录取的区域差距。

关于公平的争议

早安羚羊:只要掌握住“公平”这个舵,高考改革的春天就不会远。

极地玫瑰:不支持,这是倒退。高等教育依赖地方财政支持,高校所在地有招生优惠是明规则,地方对考卷出卷和录取规则有一定的自主性,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全国一张卷子毫无意义。鼓吹教育平等的,也鼓吹一下办学义务的平等吧。办学是地方要出钱的,自己地方上不出钱,只想着占其他地方的便宜。

小汤圆min:更应该按照人均教育投入和财政上交所占比例确定。另外,监考和加分必须一个标准,由异地老师进行监督。

封号龙帝:不支持,全国各地教育资源与教育水平的差异,全国一套卷,对于很多贫困地区来讲是很不公平的。

关于统一教材、阅卷标准的争议

半透明的angel:先把教材统一了再说这个。

行走江湖的果子狸:统一试卷?呵呵,先统一教育和教学水平再说吧。

明珠守护神:且不说当前作弊现象,当年全国一张卷,虽然教育部有统一阅卷标准,但因各地阅卷老师水平不一,严格程度不一,表现在主观题和客观题过程部分的宽严程度各地差异很大,其中京沪老师水平最高,严格程度也最高,造成结果可想而知。

关于统一的地域争议和调侃

荒唐菩萨:这样打压不了北京上海的考生。山东江苏这下跑到全国都有老乡了。但有没有考虑过广西甘肃内蒙古这些地方?他们怎么考?

李伟-Attorney:应全国一张卷,同时除部分特别贫困落后地区外,不再以省市自治区分配招生名额。

只会争上游:支持全国统一卷,看河南人民如何战胜东北人民,看古老的易容术与高科技的最终对决。【调查河南高考作弊:一个县城的替考进化史】【哈尔滨延寿一中外发现高考作弊电波】,一山更比一山高。

君子居方:不要只盯着上海北京,想想教育基础较差的省份吧!全国统一命题,对山东这样的省是有利的,对西部教育基础较差的地区是雪上加霜。其实对北京上海影响很小的,无非是切换一种不那么素质的教育模式而已。想想北京上海的师资教育资源!

S_lenovo:想要公平的话应该根据经济发展实力决定录取分数线,而不是经济发达的北上广跟新疆西藏等偏远地区的同学有一样低分上大学的特权,因为他们有很好的教育资源,这让其他省份的考生怎么想,凭什么北上广教育资源比我们强,分数线却比我们低,是抑制地方人才发展么?

媒体、教育专家的意见对立

吴龙贵:80%的网友赞成高考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试卷”,并不是高考改革的倒退,而是一种有力纠偏,其中饱含着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深切期待。全国一张卷,眼下而言最现实的意义是可以解决流动人员子女的异地高考问题,长远来说则是全国考生同场竞技,所有高校都按分录取。

晏扬(人民网 《“高考全国一张卷”不如均衡招生比例》):八成接受调查的网友支持“高考全国一张卷”,心情可以理解,初衷值得肯定。在这些网友看来,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录取,更有利于促进高考公平公正。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一种公平幻觉。如果高考实行“全国一张卷”,最终可能还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考生不利,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考生不利。目前存在的高考不公,并非考试环节不公平,而是录取环节不公平。

左崇年(四川新闻网 《“高考全国一张卷”是教育的倒退》):实行分省命题,各省可以顾及本地的乡土风情并直接反映到高考试题中。我们一些人有“念旧情结”,提出恢复到“高考全国一张卷”的年代,还拿教育公平说事。其实,教育公平问题,不在“高考全国一张卷”或高考自主命题上,关键在于体制和机制上的偏差。

汪忧草(中国江西网-大江时评):对教育这个关系到国家长远利益的问题上,我们的“改革”在“知难而退”:从1980、1990年代的全国统考,“倒退”到了00年代“统一高考,分省命题”。近年来,报名参加美国高考SAT的考生人数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其中中国考生更是翻番,占非美国本土考生的比例越来越大。很多考生积极参与“洋高考”,其实就值得我们反省。因为“洋高考”全世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而我们的高考却从全国统一命题“退回”到了“分省命题”。

郭元鹏(东方网 《别用“全国一张卷”伤害“地区差距”》):公平之下的“全国高考一张卷”受到很多制约。其一,地域差别难以体现。其二,教材特色难以体现。其三,考试特色难以体现。

赵查理:高考的复杂程度远超人们想象,它充满着利益博弈,又指挥着资源分配。从中央层面来说,高考涉及政府的教育投入水平、城乡和地区间教育资源的平衡、行政化与学术化的矛盾、招录制度的公平等;从地方政府而言,利用户籍、税收等附加条件,让教育资源向重点学校倾斜,也向本地学生倾斜。换言之,这些因素可以说是高考的双重锁链,“统一命题”是一把明显拿错了的钥匙。

盘点

一、高考的恢复和重建时期(1977年-1984年)

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主持了高考的恢复工作。当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生招生工作的意见》。

二、高考的多元化改革时期(1985年—1998年)

1985年是我国高考体制改革的重要年份,出台了一系列高考政策和实验方案,是高考改革真正全面展开的开端,政策措施主要有:实行招生多元化、实行高中会考制度、实行“3+2”方案、推进标准化考试、试行保送生和招生并轨改革。

三、高考的深化改革时期(1999年—2009年)

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公布了全国高考改革方案。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

2000年后,开始探索一年两次高考。

2001年,江苏的东南大学等3所国家重点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

2004年教育部将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列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三年后,高中课改四省区开始了第一次自行命题高考。

2008年开始实行平行志愿录取。

2009年部分省份开始试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

四、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10年—2014年)

2010年,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成为高考改革的三大关键点,高考改革正式进入“窗口期”。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高考改革被纳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2014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4份重要文件。

2014年9月4日,《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


注:本文的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北鲲舆情监测系统,集监测、预警、分析、报告于一体。
咨询热线:1373988OO12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