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揭示出涉医网络舆情领域的发展过程和当前的研究热点,以期为今后涉医网络舆情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涉医网络舆情;文献计量;研究现状 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1]。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被推向历史舞台,互联网已逐渐成为公众表达诉求意愿的主要渠道。医疗卫生事业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与社会稳定,因此,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关键主体的医院,其行为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公众与媒体关注的热点。随着近年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和媒体比以往更加关注医院。由于互联网开放、虚拟、隐蔽、传播速度快等特性,一个常见的医患争议,经过网络的传播和放大,就有可能迅速引发巨大的网络舆论效应,在破坏医患关系的同时,也扰乱了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并引发了医院的形象危机。因此,有部分学者对涉医网络舆情展开研究,以期为医院和政府在涉医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应对提供理论借鉴,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涉医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但涉医网络舆情的研究还尚在起步阶段,现有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本论述在对涉医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特征进行剖析的基础上,统计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前沿热点,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 1涉医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征 1.1涉医网络舆情的概念 网络舆情是公众就当前的社会问题或受突发事件刺激后在互联网上发表的态度、观点或意见的集合,涉医网络舆情则是公众对突发医疗卫生事件的意见反映。现有研究对涉医网络舆情进行定义的较少,目前较为全面的概括是谢清华提出的:涉医网络舆情是公众由于医疗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对于该事件的所有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2]。 1.2涉医网络舆情的特征 涉医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中的一个具体类别,除了具有网络舆情的一般特征,还具备一些自身独有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2.1话题的负面性在互联网中,与医院或医务人员相关的负面事件更容易引起网络媒体的关注和爆料,并进一步引发广大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和讨论,涉医网络舆情由此产生。1.2.2危机的突发性医疗事故、药品安全、医疗纠纷等医疗卫生事件的发生往往突如其来,事件相关信息在互联网上快速传播,极易激化公众情绪,使其在网络上进行一些非理性表达,促使舆论危机的形成。1.2.3信息的失真性医疗卫生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易被博取关注、吸引流量的失德媒体篡改和放大,导致公众了解到的信息与事件的真实情况大相径庭。1.2.4传播的难控性基于互联网开放、虚拟、隐蔽、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其监督和管控较为欠缺,在互联网中传播虚假消息基本属于低成本、高流量的行为,造成虚假信息在互联网空间四处蔓延。另外,我国网民基数庞大,且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形成了复杂的差异化心理。由于医疗卫生知识的专业性强,大部分民众对其缺乏了解,易造成受自身理解能力和价值观影响的部分网民对某些医疗问题理解存在偏差,以至于发表过激言论,导致涉医网络舆情管控难度极大。1.2.5网络舆论的“医弱民强”性医疗卫生事件网络舆论与现实生活情况截然不同,呈现出“医弱民强”的现象,医方在网络舆情中往往是“弱势群体”。受传统医患关系的影响,民众普遍认为患者是弱势群体,因此在“同情弱者、感同身受”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下会下意识地进行站队,快速地对医方产生负面情绪,导致医方陷入“塔西佗陷阱”,医方在面对网民质疑时所做回应的每一个细节都会被放大,并直接影响舆论的走向。1.2.6舆情的常态性由于互联网的快速便捷,公众已逐渐养成了通过互联网表达诉求和意见的习惯,在日常就医过程中产生的任何不快情绪都会诉诸于网络,导致涉医网络舆情的形成,在网民间迅速地进行传播,甚至引发更多更大的危机。 2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论述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数据库,在专业检索中输入检索式“SU(主题)=’网络舆情’andFT(全文)=’医疗卫生’或者SU(主题)=’网络舆情’andFT(全文)=’涉医’或者SU(主题)=’网络舆情’andFT(全文)=’医院’”,检索时间截至2017年12月31日,通过对检索论文的题目、摘要和全文进行简要分析,发现初次检索的结果中掺杂有相关性极低的文献,经筛选和查验,剔除重复和关联度低的论文,最终确定79篇期刊论文作为本论述的研究对象。本方法有两点需要进行说明:首先,本次文献统计的数据仅来源于CNKI,遗漏了部分知网没有收录的极少数期刊,因此统计所得的文献数据并不能代表该年份发表论文的实际最高值;其次,在数据清洗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可能漏掉个别有价值的文献,但本次研究对象的数据量较小且主题集中,因此统计分析符合文献计量规范。本论述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信息计量和图谱展示,信息计量采取的措施是:通过CNKI中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将采集到的有效题录全部导入其中进行统计分析,从文献数量、关键词共现网络两个维度分析近年来国内涉医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及前沿热点。 3研究现状分析 3.1文献数量年度分布 某一学科内文献年度分布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该领域研究的发展水平,将清洗后的全部文献题录导入计量可视化分析,得到图1所示的我国涉医网络舆情相关论文的年度分布情况。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事件相关的网络舆情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其相关的研究探索从2010年逐渐开始。从文献数量年度分布图可知,国内关于涉医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时期:2010年——2015处于该领域研究发展的初期,这个阶段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少,而且基本上是在医疗卫生事件案例的基础上对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进行探讨,尚未明确提出“涉医网络舆情”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关键词。从2015年开始,涉医网络舆情相关研究进入发展时期,直至2017年,该领域的发文数量呈迂回上升趋势。 3.2关键词分析 依据齐夫定律的最省力原则可知,关键词是学术论文中最能表达作者学术观点、表征论文的学术思想的研究指标[3](根据齐夫定律的最省力原则,关键词是学术论文中对作者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指标),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常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本论述借助CNKI对现有研究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见图2)。图2中的圆形节点表示关键词,节点的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节点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连线的粗细表示节点间的共现频次。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医患关系和舆情信息的联系十分紧密。医患关系与舆情信息、媒体时代、应对策略、医疗质量、群体极化等关键词的共现频次较高;舆情信息与医疗问题、热点事件、自媒体、网络事件、引导机制等关键词的共现频次较高。说明医疗卫生事件给网络舆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领域。 4研究热点透析 通过对涉医网络舆情研究中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可梳理出当前涉医网络舆情研究领域的几大研究热点。 4.1涉医网络舆情基础理论研究 涉医网络舆情基础理论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概念和特征两个方面。概念是指导人们客观认识涉医网络舆情的基础,有不少学者从自身学科立场和理解判断出发对涉医网络舆情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但过多的不统一概念不利于对涉医网络舆情基础理论进行研究,笔者认为涉医网络舆情的概念核心在于对医疗卫生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本质的认识和判断。涉医网络舆情区别于一般舆情之处在于其独有的特征,卢斐杰总结涉医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失实性、难控性和破坏性四大特点[4],蒋玉波提出在新媒体时代,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参与度高、趋势复杂是涉医网络舆情的特征[5],总的来说,涉医网络舆情表现出网络舆情的一般特点,但由于医疗卫生事件的特殊性又与常规舆情有所区别。 4.2涉医网络舆情演化机制 涉医网络舆情演化呈现出周期性的特点,对涉医网络舆情演化的关键节点进行探究能够加深认知,有助于对网络舆情演化动态的准确掌握,以实现涉医网络舆情及时有效的疏导。张敏从情感扩散、社交传播两个维度出发,通过构建的舆情能量传播模型模拟了舆情能量传播和扩散的过程,指出重大医疗伤害事件网络舆情发展的四种传播特征和两种情感极性[6];此外,张敏还从议程设置视角出发研究媒体失范行为对医疗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过程的影响,发现由媒体动机、媒体行为、公众反应、专家反应、舆情逆转、事件平息及次生风险共同构成了医疗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过程[7]。陈立富选取医疗突发事件网络新闻实例进行研究,发现舆情演化呈现为潜伏期、扩散期、高潮期、波动期和消退期五个阶段,且医疗突发事件网络新闻的发布容易导致网络舆情各个阶段的转折[8]。 4.3涉医网络舆情的监测管控 涉医网络舆情的频发刺激了其监测管控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人工监测方式已经跟不上网络舆情的快速发展,因此,部分学者对涉医网络舆情的监测管控展开了研究。孙玉军通过对医院各年度舆情资料的整合构建了医院信息化医患管理平台[9];孔繁贞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为例在微舆情大数据平台上为其设置信息监测方案以实时抓取网络数据,发现微舆情系统能得出直观可视化的舆情信息,可应用于医院网络舆情监测[10];吴芳对上海市公立医院涉及舆情工作的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医院网络舆情工作的知晓率较高,而实际开展工作的情况却不甚理想,医院舆情监测工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11]。 4.4涉医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应对 对涉医网络舆情的引导应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各专家学者希望通过相关研究能够为医院和卫生事业政府部门的决策制定和舆情回应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给出的具体举措建议包括:从医院的角度,强调医院的观念革新,建立涉医网络舆情危机监测预警系统,信息公开透明,及时应对舆情信息,加强与患者和媒体的交流,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等;从政府的角度,强调政府有为,建立并完善相关的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强化对社会舆论的监督引导等;从网络媒体的角度,强调网络媒体自律,增强主流媒体影响力,健全信息过滤机制,提高媒体职业道德素养,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治理等;从公众的角度,强调网民行为自律,培育公民“不信谣不传谣”的健康网络意识,增强对医学常识的普及,重视意见领袖引导等。 5结束语 目前,涉医网络舆情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演化机制、监测管控和引导应对几个方面,本领域研究的主力军主要是医院的工作人员,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实践应用,相较之下对基础理论的研究较为薄弱,因现有研究较少,在实践应用中也欠缺权威标准。因此,在本领域下一阶段的研究中,基础理论需要进一步强化,尤其是涉医网络舆情的概念应做出一个统一的、被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定义;在实践应用中,要延续当前的发展趋势,并与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技术的深度应用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研究;此外,基础理论的可论证性、对策的可操作性等问题都是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要予以关注的。 作者:杨丽颖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