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的舆情热点中,可能出现风险的类别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政策出台引发的误解误读。2018年以来,中央关于科技工作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舆情监控如《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等。这类政策文件对科技工作人员和相关从业者而言非常重要,一旦出现被误解误读和片面领会的情况,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不可等闲视之。
舆情监控软件其二,科技领域重大会议活动聚焦引发的话题。除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等国家级重大会议外,全国各地与科技相关的活动也日趋增多,如北京的世界机器人大会、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上海的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浦江创新论坛,天津的世界智能大会,重庆的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等。这些会议涉及的专家、企业和产品多,会期媒体聚焦度高,容易因各类突发的事件或细节问题而引发关注和争议,甚至炒成热点,需要时时留心。
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软件其三,科研活动本身的争议。近年来,我国科研事业稳步发展,科研活动和成果引发关注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争议。如2018年11月,贺建奎团队的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出生就引发了关于科学伦理的巨大争议,成为全国性舆论热点。2018年10月,科技部对华大基因(华大科技)等单位违反《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做出处罚,这是首度公开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行政处罚,该文件引发关于基因大数据安全性的忧虑。此外,外媒传中国天宫一号将失控撞地球,科学网发布报道《气象学家实名批“天河工程”不顾质疑仓促上马》等也引起热议。此类话题虽始于专业性很强的科技问题,但往往在传播中容易被演绎成社会问题,从而引来更广泛的参与。
其四,关于科研人员的相关问题,主要涉及待遇和学术不端等话题。2018年曾有报道说贵州“中国天眼”10万元年薪难觅驻地科研人才,引发关于科研人员待遇的讨论。关于学术作假,违背科学精神、剽窃他人成果等学术不端问题也时有出现,这方面话题容易和道德问题捆绑,从而激起比较强烈的反弹,并有出现连锁反应和次生舆情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