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公布了“2010年第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对地方党政机关应对舆情热点事件的得失进行考评。其中,江苏常州环保局“批评有奖”是此次的“正面”典型,而贵州安顺警察枪击致死案、山西问题疫苗事件,却因政府应对严重失当、存在重大缺陷,被红色示警。 网络时代,公众的表达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就社会公众而言,网络问政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娴熟的“批判的武器”,动辄形成的网络热点对地方政府的施政行为形成很大压力;就地方政府而言,如何积极、迅速、乃至有技巧地应对这种压力,提高引导网络舆情能力,则关乎政府公信力的树立、政府权威的修复,不可不慎。然而,面对网络舆情,政府应该从现实的情境出发,切实消弭网络舆情形成的基础,而不是仅仅止于“被动应对”。 河南睢县城郊乡乡长为什么会因为一只水杯与农民产生冲突?根源并不在于其是否喝止了农民喝水的行为,而在于这些表象背后的乡政府强势征地、严重损害农民利益的施政行为。山西疫苗事件引发民众质疑,看上去好像是地方政府在公布调查结果时的草率,而背后依然还是权力对民众、对监督的傲慢。 也就是说,类似这些恶性事件之所以屡屡发生,相关官员的态度只是诱因,最根本的因素还是行政强权对民众不受约束的侵害。不正视并改变这一点,即便乡长送上热茶、政府说些好话,也并不能消弭民众遭侵害的事实。可见,只有真正的以民为本、约束权力、规范政府行为,才能够真正杜绝恶性事件的产生。 反观那些政府应对比较得体、处置比较妥帖的事件,都会发现,与其说是地方政府应对能力过硬,倒不如说是地方政府在直面民众时能够摆正位置,真正尊重民意。江苏常州环保局面对网友批评,不是火冒三丈而是送上奖金,这样的事情反映出来的,其实是地方政府的常态行为,那就是善待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表达权。四川巴中市白庙乡政府为何有敢于“全裸”的勇气?此举显然不能简单归结为妥善应对网络舆情,而应该归结为妥善应对民众的关切,政务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喊了很长时间了,为什么有勇气公开的偏偏是一个基层的乡政府?一个乡政府的财政“全裸”,暴露的却是地方政府开支缺乏透明的现状。 当然,这并不是说危机管理不重要。地方政府应该重视学习和研究网络舆论应对的经验。我所担心的是,如果我们的官员学习了太多的应对舆情技巧、危机管理,而根本上缺乏权为民所用的博大情怀,则这样的技巧再熟练也是枉然。因为总有一些事实,总有一些利益,总有一些问题,仅仅靠技巧是应对不过去的。单纯强调应对舆情,也颇有转移努力方向的嫌疑。方法固然重要,不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从根本上谋变,技巧的习得并不能真正消弭危机。 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官员的朴实倒是重要的。只要真正把民众利益当成政府施政的方向,只要真正把政府的信用看得比部门利益还重要,只要真正弄明白政府权力与公众权利之间的关系,则网络舆情的应对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眼下,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利益分殊也越来越明显,网络上的风吹草动很可能会演变成为现实中的波涛汹涌,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地方政府仅仅着眼于“灭火”而不好好“防火”,肯定是不行的,除了舆情之外,更应该先消除舆情形成的社会基础,哪个是本、哪个是末,清楚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