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传说,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是钢铁整体热处理中的“四把火”。一般而言,退火的冷却速度最慢,正火的冷却速度较快,淬火的冷却速度最快,只有把握好“火候”,才能使工件的性能更好、更稳定。有经验的老师傅知道,热处理工艺中的冷却,并不是越快越好,或者越慢越好,否则会适得其反,练就一堆废柴。


舆情处置中也有类似现象,由于社会管理者“火候”把握不当,急于降温熄火导致网民虚火旺盛,最终局面一发不可收拾。其实,对于已经激化的矛盾,不妨采用科学的“冷却术”,放一段时间,思考会更周全,办法会更稳妥,解决问题更有效率。


1、退火法之软着陆


释义: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根据材料和工件尺寸采用不同的保温时间,然后进行缓慢冷却,目的是使金属内部组织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获得良好的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或者为进一步淬火作组织准备。


舆情解读:业内共识,舆情并非敌情,敏锐并非敏感。理论上,一旦发现舆情,回应和应对越早越好,越快越好,但并非所有舆情都需要回应,审时度势后,不回应也是一种积极的舆情应对,适合采取自然降温的“退火法”。以下情况不宜或不必主动回应:一是帖文攻击目标指向不明;二是缺乏必要的信息要素;三是群际性一般,点击率、跟评率、转发率不高;四是其他热点覆盖。如果必须回应,应第一时间报送上级领导及网信部门决策。


2、正火法之刚正面


释义: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组织更细,常用于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时用于对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为最终热处理。正火与退火的不同点是正火冷却速度比退火冷却速度稍快,因而正火组织要比退火组织更细一些,其机械性能也有所提高。另外,正火炉外冷却不占用设备,生产率较高,因此生产中尽可能采用正火来代替退火。


舆情解读:刚正面,网络流行语,最早出自竞技类游戏,字面意思是正面碰撞,正面面对,单挑、不要虚、不要跑的意思。“正火法”在这里引申为根据舆情烈度、传播态势,选择合适的“时间窗”,以适当的节奏发布信息,在舆论场和网民“刚正面”。官方权威发布,是为了抢占舆论话语权,为了规避舆情信息传播“走样”,应该注意:一是慎定性,快报事实、慎报原因、准报结果;二是慎表态,态度就是风向标,应在廓清事实基础且得到授权基础上表态;三是慎措辞,尊重事实,不要生造词汇;四是慎责众,以免激发舆论场逆反情绪陷于孤立。


3、淬火法之强降温


释义:该法将工件加热保温后,在水、油或其它无机盐、有机水溶液等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淬火后钢件变硬,但同时变脆。


舆情解读:淬,灭火器也,《说文解字》如此解读。该法属于“强降温”,适用于“硬伤”舆情处置,“强”字可作两种理解:一是强硬,二是勉强。“强降温”主要采取“双线操作”方式:一是对确有责任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二是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对极少数煽动滋事、恶意制造传播谣言的不良有害信息,应及时、坚决、彻底地予以删除,甚至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以震慑网上不法行为。淬火法多用管控手段,见效快,但副作用也不小。为了避免舆情处置陷入被动,除了督促实体部门尽快查清事件原委外,更要同步打击谣言,斩断谣言传播的根源,以确保后续真实信息能够顺利地占据舆论主流阵地。


4、回火法之再加工


释义:为了降低钢件的脆性,将淬火后的钢件在高于室温而低于710℃的某一适当温度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再进行冷却,这种工艺称为回火。淬火与回火关系密切,常常配合使用,缺一不可。


舆情解读:淬火后钢件变硬,但同时变脆。这正如舆情处置中的“硬切割”,将个别单位与整个系统切割、个别人员与整个单位切割、个人行为与工作行为切割等。只是强降温之后,往往面临形象修复问题。否则人吃了亏,戏还不好看,涉事单位形象严重受损。故此,在查摆问题整改落实的基础上,涉事单位可以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主动设置议题,吸引网民开展交流讨论,分散舆情的兴奋点和关注度,削弱危机的冲击力。

 

当前的舆论场纷繁复杂,诸多变量在放大社会歧见纷争的同时,也凸显出社会共识达成之难。钢铁整体热处理中的“冷却术”,是为了改变其整体力学性能,提高钢铁的强度和韧性;舆情处置中的“冷却术”,旨在表述对舆情演绎规律及处置方法的通俗化理解,帮助各方在喧嚣嘈杂中寻求理性发声和利益平衡,避免舆论场高强度正面交锋。各级社会管理者只有将线下妥处与线上引导结合起来,恰当把握舆情的“火候”,才能更好地提高社会的“强度”和“韧性”,为实现中国梦锻造一副“钢筋铁骨”。

 

舆情研判的四个“维度”

原创: 颜陈 舆情観察  2017-01-22


从感情色彩的角度看,“舆情”是个中性词,本身不能体现肯定或否定、喜欢或厌恶等特殊情感。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舆情是中性词,为什么一些地方、领导同志对舆情畏之如虎,把舆情当敌情,看作社会矛盾的尖锐体现?为什么有的地方党委政府将舆情等同于负面信息,把舆情工作与控负、维稳工作划等号?


欲知未然,先思已然。在特殊的网络语境中,舆情“中性词贬用”反映出特定的时代、社会、语义背景。尤其在舆情研判这一环节,一些社会管理者考虑最多的是头顶的乌纱帽,一些单位、部门首先想到的是“及时切割”撇清关系,一些地方党委、政府想到的是“快报事实、慎报原因”等处置策略……凡此种种,不可尽述。当中国式危机公关大行其道,怎不令围观的网民寒心?怎不令中性词“变性”呢?


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舆情。影响舆情态势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信源敏感性、网民关注度、媒体传播态势等。这一论断的前提就是舆情研判工作必须做深、做细、做到位。舆情工作者对舆情的前因后果、网民情绪、舆论风向以及舆论场媒介环境等进行全面的预判分析,是为了提高事件处置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前瞻性。


有鉴于此,舆情研判中应注意以下四个“维度”:


一维:核查信源——定性分析;


舆情信息渠道芜杂、来源广泛,鉴别信源真伪,掌握基本事实,这是舆情研判的首要问题。从注重流程规范和加强研判实效的角度出发,研判人员应在占有海量信息的基础上,借助专业的舆情分析系统(本处可植入舆情系统广告,欢迎与鄙号联系,文后留言即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信息源头、逻辑自洽、尊重常识、事实检验等方法,判断舆情信息是否属实。在核查信源的基础上,通过比对敏感词、点击量、转发量、跟评量等指标进行文本分析,透过传播现象看事件本质,透过炒作迷雾揪出幕后黑手,从而确定相关信息在舆情事件中可能的演绎风险,以此对舆情信息的层级、类别以及烈度进行分析。


研判方法:定性分析,亦称“非数量分析法”。该方法主要依靠研判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舆情性质和发展趋势,属于预测分析的一种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建立在第三方舆情智库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能为涉事单位带来高度专业化和有价值的帮助。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有:管理人员的判断、专业人士意见、小组讨论、集合意见法、德尔菲法等。


二维:传播态势——定量分析;


微博、微信和社交网站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延伸和释放了公众的舆论空间和话语表达权,不仅导致舆情信息在传播的多渠道和多层次中反复演化,还加剧了传播态势的复杂多元。一般而言,研判舆情的传播趋势和走向,关键是对舆情烈度的把握和分析,这与舆情的话题热度、互动程度、网民情绪指数密切相关。舆情分析人员、政府职能部门借助专业舆情监测系统(第二个广告位,欢迎联系)支持,可对敏感句式和词语的高频传播进行文本和数据性分析,精准识别舆情演绎过程中的规律并预判解决路径,打好舆情引导处置的“提前量”。 


研判方法:定量分析。舆情研判中的定量分析法,是将传播数据(比如浏览量、回帖量、转发量、点赞量等)代入此前建立的数学模型,并计算出传播态势的各项指数及其数值的一种方法。定性是定量的前提,定量分析使定性更加科学、准确,可以使定性分析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


三维:风险排查——定向分析;


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使得公众的话语权更加充足。简而言之,能称之为“舆情”,就已经引起大范围受众的兴趣了。在特殊的场域背景下,随着事件关注度的飙升,舆论焦点趋向敏感,最终形成一个或几个主要观点,这些观点左右着舆论发展的态势和走向。根据实践经验,非理性诉求、社会反向情绪、解构政府职能往往是舆情风险突出点。研判人员结合舆情基本事实,根据专业舆情监测系统(第三个广告位,欢迎联系)呈现的传播态势进行风险排查,可以判断舆情及所反映事件的严重性和敏感性,有针对性的把握事件的走向,推动事件平息和妥处。

 

       研判方法:   定向分析。定向   分析就是针对   舆情风险点   进行   趋势性研判,目的在于根据舆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准确把握事件的动态性发展。如在重大事件、特殊时点以及突发事件爆发初期,研判人员可进行及时的风险排查,通过定向监测分析,避免舆情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从源头上进行规范,协助职能部门管控舆情风险。  



四维:对策建议——定位分析;


舆情研判的目的在于引导处置。俗话说,千方易得,一效难求。研判人员在核查信源掌握基本事实、动态跟踪传播态势、分析媒体焦点及民意倾向排查舆情风险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的舆情监测系统(第四个广告位,欢迎联系)进行定性、定量及定向的分析,提供专业的处置措施和咨询参考意见。舆情处置不是简单的舆论对冲和管控,研判人员要抓住事件背后的疼点或痒点,研判舆情消解的拐点或消点,通过定位分析把握舆情因变事项,采取“釜底抽薪”而不是“扬汤止沸”、“抱薪灭火”的方式推动矛盾解决,给舆论场一个客观而满意的交代。


研判方法:定位分析。定位分析是营销领域的常见方法,其意义在于可以有效拓展产品销售空间和思路,避免盲目上市陷入混战。舆情的发生是由舆情因变事项所引起的,有其发展的规律,在不同的阶段体现出对应的演绎特点。故此,在前期舆情会商的基础上,研判人员可以通过定位分析法找到避免矛盾激化的关键节点,有效避免舆情的扩散与危机的到来。


舆情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态的“晴雨表”,它折射出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水平、作为方式和网络执政能力。负面舆情的爆发,既与地方党委政府宣传决策、组织方法、实施方式上的失调有着必然的关联,也反映出舆情研判这个环节“掉了链子”,加速了特定群体思想的失序,终致舆情“小事搞大、大事闹炸”。


与其补救于已然,不如防患于未然。各级社会管理者要常上网看看,把舆情监测研判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再落实到具体举措上。贾谊在《治安策》中说: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做好舆情工作,就是通过多维研判超越凡人之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了解舆论背后的民意诉求,然后做出相应的回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赢得舆情应对的主动权。


“舆情体检”注意事项

原创: 颜陈 舆情観察  2017-04-05


《黄帝内经》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健康体检完美诠释了“上医治未病”的要义,变被动看病为主动检查,变消极治病为积极防病,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之同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社会管理者对移动互联时代网络舆情的认识错位,没有意识到网络的强大力量,对网络舆情危机正确应对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迫切需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舆情体检”,排查潜在风险。惟其如此,才能准确把握社会思想领域,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发展的总体情况,做到防范于未然。


一、“舆情体检”有哪些内容?


健康体检的目的,在于发现小毛病后面的大隐患。一些同志讳疾忌医,主观感觉没有疾病,或者自觉症状轻微,“挺一挺就过去了”,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最后“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舆情体检”也是为了帮助地方党政领导或事项责任单位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建立“风险清单”的形式做好舆情防控,以增强舆情工作的及时性、有效性。


那么,“舆情检查”的常规项目有哪些?一般而言,关系全局、涉及人员多、范围广、影响大、关注度高的决策项目、重大活动、重大规划、重大采购、重大改革措施、重大人事公开选拔调整和重大工程建设等,都要作为重大决策接受“舆情体检”。即,在这些重大决策制定出台、组织实施或审批前,围绕可能引发较大舆情的事件、群体、人物、节点、区域等,商请有关责任部门进行排查,并会同参与舆情工作的人员进一步评估风险等级,不打无准备之仗。


二、如何进行“舆情体检”?


健康体检方案应该量身定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家族病史各不相同,甚至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的身体状况也有所不同,所以体检方案也就因人、因时而异。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各行业情况千差万别,舆情事件自身的变量也较多,“舆情体检”要综合考量事件基本情况及传播态势,“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地梳理舆情要素,从社会舆情热点、网络舆情走势、网上代表性观点、传统媒体报道重点等方面,对舆情发展趋势进行估计和预测,快速研判反应、持续有效追踪,从而掌握主动权、话语权、主导权。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以及“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事项责任单位可以提前一月或数月提出重大决策“舆情体检”申请,通过多种形式广泛了解群众对实施重大决策的意见建议,分析舆论环境,判断重大决策的实施是否会引起民意的反弹和获得群众认可。要想做好“舆情体检”,还必须从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捕捉到敏感性、苗头性、预警性和前瞻性的舆情信息,针对重大决策所涉及的利益群体,通过信息追认、多方比较、查找信息源、调查分析等方式了解群众所思所愿。


三、“舆情体检”怎么纠偏?


“舆情体检”报告由资深媒体人、舆情风险评估专家等组成的第三方机构或平台提交。在综合调查结果和各方意见后,最终形成舆情风险评估报告,对重大决策提出可实施、可部分实施、暂缓实施或不予实施的意见。事项单位在进行舆论引导工作时,应参考“舆情体检”报告切准时机,准确掌握社会面关注点、转折点和峰值点,并适时开展相应的工作。对于已经展开舆论引导工作的事项,根据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社会热点,实施不同的引导策略。


针对矛盾隐患集中、风险大的事项,“舆情体检”可提出短期内不予实施或调整相关项目后再实施的建议。故此,事项责任单位要注意把握好事初、事中、事后等关键节点,提前谋划舆论引导策略,运用各种传播手段,有效引导社会关注、解疑释惑、化解矛盾、服务群众,以积极正面的观点对受众进行引导,调控舆论环境,释放正能量。


网络舆情作为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是各级政府平衡社会各方利益时的重要考量要素,公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已经成为决策者制定政策和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在意识形态斗争日趋复杂尖锐、舆论引导任务更加繁重的时代背景下,“舆情体检”实现关口前移,将传统的舆论引导方法升级提档,协助各级社会管理者把握好时、度、效,适应了时代对舆论引导工作的新要求,因之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舆情处置中的“五大死地”

原创: 颜陈 舆情観察  2016-12-12  




《九地篇》是《孙子兵法》中的第十一章,孙子根据“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将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划分为九种。其中,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为死地。在战场上落入死地有两种可能,一是主动为之,故意把士兵带入死地,示之以不活,只有如此才能激活一支军队的最大战斗力;二是误入死地,此时就应严整纪律、稳住阵脚,告诉士兵“杀出一条血路来”,所谓向死而生是也。


与军事上的死地有区别,舆情处置的“死地”几乎都是主观因素,从现有情况看,一些地方敏感性不强,思想站位不够高,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网络舆情工作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特别是对涉及党委政府形象的舆情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还是老一套清除负面新闻的管控思维,“捏着鼻子哄眼睛”,不仅于事无补,反倒恶化事态,吸引舆论场“向我开炮”,最终把本单位、部门或系统硬生生地推向舆情处置的“死地”。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死地的最大缺陷是利于速战,而不宜持久,舆情处置亦如是。在当前的舆情应对工作中,普遍存在涉事部门、单位无视舆情演绎的规律,在方法论上舍本逐末,最终陷入舆论重围,公信力和部门形象被折腾得一塌糊涂的现象。故此,有必要从舆情实战的角度出发,对舆情“死地”予以梳理归纳,以供参考。


1、过度控制正常信息;


危机事件发生后,媒体与公众对事件的相关信息有着巨大的要求,这是信息饥渴效应使然。面对纷繁的网络舆情,如果涉事单位抱着“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态度回应公众关切,很容易陷入更大的被动,纠缠于那些一时难以化解的问题和矛盾,势必给单位的公信力造成重大损害。无数事实证明,在各类舆情事件中,过度控制正常信息流通渠道反而会使真实信息不断碎片化,倒逼虚假信息通过其他渠道广泛传播,其对政府形象的损害及对新闻媒体公信力的破坏往往呈链式反应。


心态:不知当说不当说,排斥心态。对媒体和记者更是有一种厌倦、厌烦、厌恶乃至排斥的心态,“防火、防盗、防记者”。


例证:2012年12月31日,位于山西临汾境内的中南铁路吕梁山隧道发生致十余人死伤的爆炸事故被认定为严重瞒报责任事故。几乎同一时间,山西天脊煤化工厂苯胺罐因输送软管破裂发生苯胺泄漏,造成大面积污染事故。面对很早就发生的泄漏事故,山西方面直至2013年1月5日才向河北、河南两地政府通报。被延迟的5天,使得下游的应急防灾措手不及。尽管山西省代省长李小鹏到事故现场表态要对事故瞒报“零容忍”,对有关人员要“严厉处置”,但相关政府部门的形象和公信力受损已是不争的事实,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2、在过错性事实前逞强;


正确面对和回应问题,既是诚恳的表现,也有利于及时修复涉事单位的公信力,挽回形象。如果涉事单位在已经形成的过错性事实前一味逞强,只会对单位形象形成更大的舆论杀伤力,让涉事单位陷入舆论批评和声讨的被动境地。网络上反映的很多问题,是很基层、很个性化的,并不等同于单位或者政府所为,要避免公众将两者联系在一起。


心态:不知是轻是重,麻木心态。舆情热点游移,网民多健忘,一些领导采取不理睬、不沟通、不主动、不积极的冷淡、消极态度,或我行我素、不在意、不在乎的态度,直接逆转舆情态势。危机面前,只有调整姿态,不回避问题和错误,敢于担当责任,才能实现舆论解压。


例证:2012年8月30日,广州市越秀区委常委方大国打空姐事件在网络引发围观热潮后,在危机应对的关键时刻,越秀区为之“兜底”,反复背书,结果政府形象与方大国个人“搅”在一起。倘若越秀区政府换个角度,真诚对待舆论场,以透明、坦诚、迅速、积极的行动来与涉事官员切割,对已经曝光的新闻事实进行基本界定,相信会有利于危机应对中对话语权的重新把握。此类事件,只要实事求是地表达,将公众注意力始终聚焦在引发危机的事件本身,是可以有效控制舆情烈度的。


3、对舆论监督持排斥态度;


随着网络舆论与现实空间不断融合,网络舆论越来越强地作用于现实,网民深度追究真相的欲望空前增强。媒体拷问和公众质疑,最终在网络上形成围观效应,都是在舆情难以上传和表达的前提下所做出的情绪化表达,其根源在于现实中地方政府在管理上出现偏差、失误导致群众不理解。但是,不少政府部门面对舆论监督很不习惯,不能正确认识媒体的地位、职能和作用,采取封堵打压等手段控制舆论,与媒体关系紧张,在塑造政府形象方面限于被动。


心态:不知是敌是友,畏惧心态。媒体代表公众监督并促进政府工作,是通达社情民意、通融不同需求的重要信息渠道。知识恐慌、本领恐慌就会形成一种“怕”媒体“、怕”记者的心态。


例证:2012年9月13日下午1时许,武汉一工地上载人电梯从30层突然坠落,19人均不幸遇难。诸多媒体记者已赶赴现场,但遭到施工方的阻拦,经视直播记者更是在微博中爆料被殴打,相关视频一度疯传,既伤害城市管理者形象,更恶化舆论监督环境。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发布权,任何阻止记者专业采访的行为都会酝酿出更大的不专业信息发布空间。实践表明,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如何执行信息沟通、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的“软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突发事件处理中维护社会稳定有序这一“硬目标”的达成。


4、丧事喜办转移焦点;


近年来发生的不少重大安全事故,往往都与地方政府管理者玩忽职守、失职渎职、权力寻租紧密相关,媒体及时、充分的信息公开往往会对政府完美形象带来巨大冲击,对于涉事官员政绩影响甚大,所以不少地方政府和官员倾向于掩盖和否认自身责任,通过媒体进行议题设置引导舆论,想在舆论原有的道路上另辟蹊径,引导受众的目光逐渐远离核心事件,进而达到为自己“缓颊”的目的。但是,丧事喜办转移焦点也加深了公众猜疑,由此导致各种治理危机、信任危机频繁发生,政府公信力遭到空前挑战。


心态:不知是爱是恨,怀旧心态。传统媒体时代,通过新闻管控清除负面信息,新媒体时代陷入“老办法不灵,蛮办法不行,新办法还不会”的能力恐慌。


例证:2012年12月14日,发生在河南光山的校园伤害案让万千网民揪心,就在信息空白期与舆情发酵期反复碰触之际,12月17日,信阳日报头版刊文《光山: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盛赞光山教育,再度引起争议,有网友甚至直言“不要脸”。河南光山政府此前集体沉默,放弃议题设置的主动权,结果网络舆论自发形成先导性意见,在短时间内急速传导,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声势。与此同时,河南光山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冰消瓦解,相关部门处置舆情的努力化为乌有。


5、危机事件中不敢担责任;


在危机事件面前,一些政府部门反应迟钝、言语失当,不敢面对真相大白后所要承担的责任,导致危机愈演愈烈。政府作为社会事务管理部门、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只有正视舆情危机,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公开透明的信息树立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形象,才能稍解民怨,与公众保持良好的沟通。各类危机事件其实危中有机,地方政府只要勇敢承认错误,诚恳地弥补过失,本着“有错就改”的精神改得让公众满意,不仅在改过中完善,更在改过中提高,这样才有可能获得舆论的谅解,避免日后更加被动。


心态:不知是福是祸,侥幸心态。要真正彻底地消除危机,需要在控制事态后,及时准确地找到危机的症结,对症下药,谋求治“本”。出于“保乌纱帽”的考虑,不敢担责成为舆情常态。


例证:2015年8月12日,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港的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经国务院调查组认定,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火灾爆炸事故是一起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在天津市六次新闻发布会过程中,正向回应集中在了伤亡通报、救援进展、危化品品类及处置的披露,但“不知情”“不掌握”“不清楚”成为发布会上的高频词汇。每次新闻发布会几乎都导致4个以上次生舆情,正向回应遭遇次生舆情覆盖,网络传播中不断生成新的质疑和吐槽,政府公信力受损。

 

目前,我国正经历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普遍存在焦虑情绪,社会舆论呈现出生态燃点低、扩散快、爆点大、参与广等特点。网络时代的鲜明特点和独有规律对危机公关产生巨大的影响,处置不当必然对涉事单位、部门及地方政府形象造成巨大冲击。


军事中的“死地”,只要将士用命、纪律严明,选准突破口,蓄千刃之力击之,不难迅速脱离险境。而舆情处置中的“死地”,需要社会管理者考量网络舆论场的存在,精准研判舆情风向,把社会压力分解到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中去逐一处置。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只会激化矛盾,让各种社会压力都集中到一个断裂点上。


综上,各级社会管理者只有积极探索网络时代危机应对方式,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的方法和途径,才能化解各种显性或隐性的不稳定因素,在防范并应对社会危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舆情复盘报告“三步走”

原创: 颜陈 舆情観察  2018-01-31  


复盘,围棋术语,也称“复局”,指对局完毕后,复演该盘棋的记录,以检查对局中招法的优劣与得失关键,这对寻找攻守漏洞,增强对弈敏锐感大有裨益。“舆情复盘”作为一种结构化的从经验中学习的方法,能帮助各级社会管理者更科学、规范地将经验转化为能力,有助于舆情预警和风险防控体系的建设。复盘是一个不断学习、总结、反思、提炼和持续提高的过程。写好舆情复盘报告,可分三个步骤:


一、信息收集——此中有真意


信息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舆情实践,重点在于利用复盘机会,精准梳理网民在舆情事件中产生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以为后事师。在应对舆情的过程中,涉事单位的联动机制、反映速度、应对策略、回应态度以及这些要素在舆论场激发的反应,都是舆情复盘的重要细节。舆情事件的升级节点、降温拐点以及舆论场的嘈点,也需要在复盘报告中逐一体现。网络舆情从线上走到线下,虚拟与现实的互动性和融合性不断增强,使得舆情出现动态演绎和多元表达等特点,这就需要针对舆情处置过程中已经发生、正在发展和不断变化的特征,把有价值的原始资料及加工整理的信息积累起来,以备查阅。


舆情复盘信息的收集方法,包含三项主要内容:一是拓展信息广度。运用“大数据”思维,将舆情发生、发酵、高潮、消退、反复、妥处等环节的信息全面收录,必须做好分类编目,其目的在于方便查找和提取;二是发掘信息深度。这需要专业舆情分析师深入舆情处置一线,掌握舆情应对第一手信息,加强对涉事单位组织机制、党政领导性格气质类型(包括履历)、涉事部门的职能交叉等情况分析排摸,综合考量、深入分析;三是提升信息准度。对于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要在鉴别、分析、汇总、归类的基础上,作出推测、判断、演绎,尽量避免信息的失真和损耗,确保这些记录反映最终的规范,为后续舆情动态评估奠定基础。


二、内部讨论——欲穷千里目


多视角、多层次地研究网络舆情,是舆情内容多元性及舆情影响复杂性的必然要求。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仅凭直觉感受、感性认识来复盘,已不能适应工作需要。内部讨论是舆情复盘的“预演”,在多层次“会诊”中,舆情分析师们不仅要反映舆情的现象,还要尽可能揭示舆情演绎的规律,推动事件从感性认识向量化研判转变。具体方法可运用专业舆情考评系统以及成熟的测评手段,对涉事单位舆情能力素养情况进行测评,给复盘提供量化依据。讨论事项包括但不限于:苗头舆情升级成因、舆情变异升级原因、选定某纠正措施的原因等。


根据沟通对象,内部讨论又分两个层次:一是涉事单位领导及具体对接人员总结得失。作为责任主体,他们是否遵循舆情演绎规律,是否掌握了舆情妥处的方法,是否线下切实解决问题,决定着舆情应对的成败,其经验教训值得深思。领导同志在舆情中的站位和视角不同,不仅掣肘和权衡因素更多,而且普遍存在患得患失心理,从他们的角度进行梳理更具有实战意义;二是参与事件处置的舆情分析师在团队例会上分享处置心得。复盘例会按照舆情简述、风险梳理、处置过程、主要经验、教训启示等环节展开,其他舆情分析师就此展开讨论,共同做好信息汇总、完善和更新工作。正因为分析师们观察角度和知识结构各异,内部讨论有利于大家在思维交锋中快速成长、共同提高。


三、客观撰述——得失寸心知


舆情主体层次多样,舆情信源纷繁复杂,舆情演绎机动多变,诸多舆情事件其实是考验地方党委政府网络执政能力的“试金石”。舆情复盘报告,不是简单的事件回放,还包括对当时的舆论情境复原。所谓情境,一般指围绕事件的信息场,舆论攻防的思维场,多元表达的情绪场。对于信息场的复盘,有助于理清事件的基本事实和舆情演绎的基本路径;对于思维场的复盘,有助于判断舆情升级变异的深层因素和隐形文化;对于情绪场的复盘,有助于厘清网民的共性心理状态和行为,探索网民持续性的定力衰减和自我意识的蒙蔽。


撰写舆情复盘报告,站位要高,立足社会治理创新,认清打造清朗网络空间的重要性,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思维要活,运用关键点法则进行思考和推演,结合热点、疑点、痒点、痛点、拐点等,全面的、 联系的、发展的、辨证的眼光分析舆情;下笔要实,正视舆情处置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关系,将舆情研判与执行实践参照比对,经验要写深写透,教训也要寻根溯源,从而排除错误的认识和路径,找到更有效、更符合本质规律的做法。

 

精在学习,学而后知不足,用而更知不足。舆情复盘报告的动态化、立体化视角,不仅可以帮助社会管理者梳理舆情因变事项,还可以对舆情趋势进行虚拟探究,探索网络治理思路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更好的帮助社会管理者提高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综合分析研判能力。在舆论生态复杂多变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案例”为素材,学会从复杂的现象中寻找规律性认识、趋势性风向,从而为同类舆情的风险防控提供更多规律性、科学性的参考。




注:本文的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北鲲舆情监测系统,集监测、预警、分析、报告于一体。
咨询热线:1373988OO12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