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媛 万小广

  市场需求旺盛,盈利模式清晰,还能充分发挥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经验和资源优势舆情业务,被不少媒体机构视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媒体舆情业务的“前世今生”:从自循环到商业化、产品化

  媒体舆情业务的雏形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发展初期,为了给传统报道提供网络线索,不少媒体成立专门机构对网络舆情进行搜集;二是对网民提供的有价值情况以及重要观点,新华网、人民网、《中国青年报》(以下简称“中青报”)等中央媒体及网站会给有关部门报送材料,以提供决策参考。

  不过,无论是给媒体报道提供线索,还是给党政机关报送舆情专报,早期的媒体舆情业务基本处于“自循环”的状态。

  舆情服务社会化的发展,借助了政策“东风”。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2008年,胡锦涛在视察《人民日报》时,首次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提出“舆论引导新格局”的战略判断,明确指出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自此,“网络问政”成为中央和各级政府了解新形势下的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 。

  网民数量的突飞猛进是舆情产业迅速升温的源动力。转型期的中国,由于利益冲突和矛盾多元化,曝光于网络的突发事件不断增多。随着Web2.0时代的发展,网民由被动接收互联网信息逐渐转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2011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和企业公开招标,增加对舆情工作的投入。

  多家媒体舆情机构的负责人都表示,伴随客户对舆情重要性认识的提升,市场对于舆情服务的需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简单资料汇集型的舆情报告已经很难赢得客户,遵循网络舆论背景和新媒体传播规律,为处于舆论漩涡中的机构提供“怎么做”的专业建议,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也带来了“舆情监测”内涵的拓展,大众网副总经理姜长勇认为,“一个单位的舆情工作,涉及的方面很多。从预警机制、研判机制、决策机制、应对机制等制度的建立,到工作流程的设置;从人员机构的配备、设施的配备,到应对能力的培训与提高,等等,都是舆情工作应该考虑的范畴。

  相应的,姜长勇指出,“作为提供舆情业务的第三方服务商,舆情业务应该包括协助服务对象快速发现舆情,经专业研判,提供应对方案,建议和指导他们进行应对。有条件的还可以帮助处置,甚至进行舆论引导。舆情服务不应局限在监测方面。高层次的舆情服务商,还应当帮助服务对象构建舆情监测体系,在制度建设、流程打造、人员设施配备、业务培训等多方面提供建议和参谋。”

  直面质疑,谋求品牌竞争的差异化

  舆情市场培育状况良好、发展潜力巨大,但质疑和困惑不期而至,典型的如:

  在工作定位上,认为舆情“监测”就是舆情“监控”借助舆情监测软件帮助客户删除负面信息。这进而导致舆情工作的公共价值彷徨,认为舆情监测等同于危机公关、事后处置,没有现实的推动 力。

  在产品内容上,认为舆情报告就是负面新闻的堆砌、网帖标题和链接的简单罗列,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媒体特有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一些媒体舆情监测机构的负责人,对工作定位有着清晰的认识。

  中青报舆情监测室负责人杨亮庆认为,“舆情产业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项产业。在政府和企业遭遇舆情危机时怎么处理,绝不是删帖这么简单。对于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舆情分析和建议,首先是要以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主体出面应对。对于舆情事件的应对方案要基于对事实的调查和对真相的了解,对法律的切实执行。一个好的舆情方案肯定要具备公信力,帮助服务对象取得民众信任。”

  杨亮庆强调,“媒体开展舆情监测业务的意义就在于弥合社会裂痕,在提高政府执政能力方面做出贡献。”

  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分析部主任王通文表示,“目前一些部门或组织的舆情工作存在功利化倾向,过于关注网络平台上所谓负面事件的平息。但实际上,舆情事件的平息和舆情的化解是两个层面的问题,舆情呈现在网上,问题的根源却在线下,不能本末倒置。特别应当注意的是,网络舆情具有偏差性的特点,要避免以偏概全误导决 策。”

  法制网副总编辑王宇指出,“之前舆情监测行业确实存在一些乱象,不少公司打着"舆情监测"的牌子删帖,谋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但是随着秦火火案、网警删帖案等的通报、处理和整顿,警示作用明显,舆情监测行业也逐渐向着良性、规范的方向发展。”

  而面对舆情产品的同质化,多家媒体舆情监测机构也一直在谋求品牌竞争的差异化、细分化,更加注重对舆情研判方法和技术的投入力度,在早期单一的舆情报告产品的基础上,开发出舆情监测平台、咨询和培训服务、主题活动和展览等多种业务模式。

  1.研发舆情内容产品

  中青报舆情监测室研发了舆情指数产品,并实现了对传统纸媒内容的“反哺”。“中青月度舆情指数”是中青报舆情监测室推出的一项舆情公共服务产品。旨在以问卷调研方式,针对月度发生的舆情热度排名前20位的事件,向专家学者、政府公务员、媒体人、意见领袖、普通网民5个群体收集民意。不同群体从中青舆情指数样本调研库中,随机抽取。5个群体样本选取量一致。指数以信息覆盖率、应对能动度、回应到达率、答复识别率、舆情满意度5项指标,根据5个群体的打分,加上中青舆情监测室对热点事件的监测数据,经加权计算,形成衡量各地、各级政府机关的舆情响应能力的指标,以期和读者一同推动社会进步。相关舆情产品还转化为中青报“舆情观察”等栏目的新闻报道,如《习近平访“焦裕禄故地”高居舆情满意度榜首》《重拳反腐契合民意 铁腕反恐已成共识》等报道的转载率和网络点击量都很好。

  环球时报舆情调查中心则着重突出调查的特色,将线下社会调查与线上监测两种手段相结合,在区域上将境内监测与境外监测相结合,重视将基本数据与研究咨询相结合,强调舆情产品的品质和深 度。

  法制网舆情监测在强化舆情分析、研判与会商的基础上,加强案例库的研究和积累,推出《政法舆情危机应对实务手册》,包括官员“雷语”应对技巧研究、公共危机事件对策分析、新时期正面典型宣传策略分析等极具实战意义的内容。

  2.升级舆情监测平台

  新华网舆情监测系统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可以自动对热点事件的网络舆情进行语义分析、观点聚合,结合实时变化的热词关系图、人物关系图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热点事件的走势进行舆情推演。

  而针对舆情后续应对处置和技术保障等客户的核心需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最近推出舆情应急指挥系统。这一系统与舆情监测服务平台合二为一,无缝对接,为舆情工作最核心的处置环节提供了系统保障。

  3.加强咨询和培训服务

  正义网舆情监测深耕两项专业内容:一是政法机构,二是反腐倡廉。在围绕专业与法律实务相结合的同时,成立了传媒研究院,研究网络给司法业务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比如网络犯罪、信息安全、司法程序、取证技术等问题。相关研究的开展为其提供扎实的线下服务奠定了基础,正义网舆情为政法机关工作人员提供常规培训和定制课程,如“政法舆情实战演练”,典型舆情案例剖析,如何组织新闻发布会,如何监测、引导、处置舆情等,将实务工作与网络新媒体工作相结 合。

  针对客户需求,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还提供《网络舆情专报》和点题服务等专业咨询。在客户危机公关期间,可每天提供一份专报,对事件进展进行及时跟踪,并根据事件进展提出危机处置的意见和建议。中心还充分利用新华社和新华网在国内经济、政策、文化及行业等领域的研究人才和资源优势,为地方政府、大中型企业提供智库类研究服务。

  人民网、新华网还分别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工信部合作开展了“网络舆情分析师”“网络舆情管理师”的培训和认证。

  4.开发主题活动和展览

  除了舆情产品和服务,不少媒体舆情机构都尝试开发了主题活动和展览,在拓宽盈利模式的同时,增强品牌的影响 力。

  新华网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武汉大学互联网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共同组成了全国“城市网络形象排行榜”项目组,对国内286个重要城市(不含直辖市及港澳台)进行“城市网络形象”的多维度研究。包括“县域网络形象排行榜”“地方政府网络履职能力排行榜”“新闻发言人年度人物评选”在内的多个活动均获得积极社会反响。

  正义网则策划了“政法新媒体峰会”等论坛活动,发布政法机关建设新媒体的报告,促进司法信息公开,还开发展览展示业务,提供警示教育服务。

  舆情服务的创新方向

  舆情服务的产品化仍在持续演进,客户对舆情产品的需求逐渐变得具有比较强的复合性。同时,媒体舆情机构还面临人才培养、技术研发、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行业缺少规范、“劣币驱逐良币”等状况也困扰着行业的发 展。

  但不少媒体舆情机构都认为,舆情产业方兴未艾,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能成为广告模式衰微之后,媒体向信息服务业转型的重要方向。而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洗牌和淘汰将不可避免,创新才能生存。

  1.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舆情研究的精准性,向公共治理决策支持方面拓展

  伴随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公众的意见、态度、情感甚至行为等原来难以捉摸的内容也可以数据化,对海量非结构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也成为可能。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媒体舆情机构一方面可以扩展舆情信息的监测规模和范围,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网上网下多种类型数据的收集;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舆情分析纬度,充分利用相关性,进一步精准把握舆情走势。比如,可以将舆情事件中的人、环境、社会关系等多个因素联系起来进行多维度的考察,这对于提升舆情研究和服务的决策参考作用具有重要价值。

  王通文认为,“随着政府治理思维和方式的进步,未来纯粹以危机处置为导向的舆情业务将日渐萎缩。适应大数据的发展背景,在趋势预警、深度预判、多介质呈现等综合服务方面将开发更多产 品。”

  在这方面,一些市场化的公司已经先行一步。智谷趋势就尝试通过“大数据”的方法,梳理出近十万条信息数据,绘制出中国政商互动的全貌,出品《2013中国政商关系报告》,回答了“在过去的2013年中,从政治局常委到各地书记省长到副省级城市的市委书记,他们到过哪些企业?会见了哪些商界大佬?谈了哪些议题?”“一个行业中,哪些同行与官员互动最多?被垂青的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如何?”等一系列问题。

  2.增进与技术公司、科研院校等舆情机构的交流合作,实现舆情服务在技术平台、研究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融合创新

  从2012年开始,舆情服务市场出现了一个新的动向,即舆情软件商与高校等机构优势互补,产学研携手并进的趋势,如北大方正百度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清华大学优讯舆情实验室、谷尼国际南京大学谷尼舆情分析实验室、暨南大学红麦舆情研究实验室、安徽博约科技中国科技大学舆情管理中心等。

  对于媒体舆情机构来说,在充分发挥自身熟悉舆论传播特点、实战能力强等优势的基础上,也必须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应当加大与行业内技术派、学院派等舆情机构的交流合作力度,从零和博弈迈向多方共赢,从单打独斗走向融通合作,实现舆情服务的融合创新。

  3.加大对移动互联网的监测和研究力度,变革舆情产品的呈现介质和方式

  法制网副总编辑王宇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导致舆情监测的对象和呈现方式都在不断变化,业务模式也必须不断创新。微博信息海量丰富,微信则是一种选择性强、私密性的阅读和传播方式,这些都加大了舆情监测的专业性和难度。如何科学分析海量、碎片化的网络舆情信息,提高舆情应对的参考性,难度在加大。”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给舆情服务挑战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创新空间。红网总编辑助理兼舆情中心主任胡江春表示,现在PC端的用户正在转移,红网舆情在往App方向努力,准备推出关于舆情信息的移动客户端。

  面向移动互联网的舆情产品,自然不能够止步于纸质刊物、PC端的静态信息和图表,整合多渠道、多终端的舆情数据,运用云计算等技术,实现舆情信息的个性化、可视化的直观、动态呈现,考验着媒体舆情机构的综合研发能 力。 (来源:新华网)

注:本文的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北鲲舆情监测系统,集监测、预警、分析、报告于一体。
咨询热线:1373988OO12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