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江苏盐城的化工爆炸事件这一重大突发事件,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热点,在突发事件中,政府部门如何引导网络舆论,如何找到一种具有普适性的舆论对冲方法和机制,走出公信力不彰、突发事态扩大、舆论暴力频发的总体性困境,成为考验政府部门执政能力的一项新指标。公选王网提醒您,网络舆情应对是公务员考试重要考点。


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重大突发事件呈现多发趋势。伴随着高强度的舆论交锋,以微博、微信、短视频为代表的自媒体驱动舆情进入“掌上小屏”时代,海量信息、观点交锋成为舆情常态,舆论引导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变量,就这次爆炸时间来说,爆炸视频、新闻在各大网络平台上报道传播,下面的评论网友们也是各持己见。


如何找到一种具有普适性的舆论对冲方法和机制,走出公信力不彰、突发事态扩大、舆论暴力频发的总体性困境,成为考验政府部门执政能力的一项新指标。结合突发事件特点,以下做法值得借鉴:

利用信源优势,实现梯次引导


突发事件初期,各种信息爆料会不断出现在舆论场,如果此时官方权威声音缺位或失声,舆情将进入传播扩散的高危期。依托信源优势,官方对舆论实现有效引导,将大大提高网民对政府部门处置突发事件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从事件的征兆出现,直至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官方可以利用信源优势,把握信息发布节奏,通过梯次发布信息打击谣言、挤压其舆论空间,确保真实声音、权威信息不被边缘化。信息稳妥有序地发布,也意味着为舆情的“软着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梳理事件痛点,安抚公众情绪


在突发事件中,利益的多元碰撞往往导致对事实的过度挖掘,如不能适时引导,及时调整处置策略,反而会激发网民的怨气、怒气。解决事件在舆论场形成的“堰塞湖”,需要仔细了解公众声音背后社会矛盾的真实构成,不能盲目放大某些声音而过滤掉另一部分声音。


客观而言,那些口惠而实不至的敷衍应对和粗劣方式,根本不能推动问题的解决。故此,有关部门应在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大前提下,及时了解原生态的公众情绪与意见,通过梳理事件痛点,满足公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在解决问题中消弭官民罅隙。


整合传播手段,推动理性思考


理性声音是舆论场的“风向标”。在处置舆情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最大限度发挥媒体在社会协调与平衡方面的促进作用,不仅要从信息采集的视角及早发现舆情的苗头,同时还要善于整合传播方式,以巧妙的“组合拳”推动理性声音的发出,传递出官方的立场导向。


比如,新媒体空前丰富的信息源能够为网民提供多角度的报道、资讯,形成信息对冲,政府部门还可以针对性地邀请活跃网民、网络达人一起见证事件真相,并开展评论解读,放大舆论场主流声音。传统媒体可以对事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撰写基于真实情况的深度报道和客观评论,促进社会对突发事件的理性思考,“讲清楚说明白”。


适时有效干预,防止舆情搭车


网络舆情体现公众意见,全面准确的掌握民意动态,政府部门可以做出更及时有效的决策。在舆情蔓延过程中,一部分网民在不断升温的舆情话题中宣泄负面情绪;也有部分利益群体为了吸引眼球搏出位,不惜制造大量低俗、恶俗的话题,大打法律和道德的擦边球。这些杂音多为似是而非的流言甚至谣言,经过网络“段子手”的编排后泛滥成灾,不仅抬升事件处置的难度和成本,还会恶化公众观感,增加官民对立情绪。


面对舆情高烧不退的局面,职能部门必须“一手软一手硬”,既要放下身段学会倾听、学会回应甚至学会道歉,还要旗帜鲜明地采取措施有效干预,对那些违法违规言论可以采取举报、打击、管控、追责、注销账号、依法取缔等手段,防止“舆情搭车”现象出现。


舆论是公众对特定公共事务发表的态度、情绪、思想的集合。在突发事件中,政府部门应通过多样化方式促成社会各方平等表达,依法依规进行有效引导,从而促进社会行为调节。探索事件中舆论对冲方法和应对机制的创新,使舆论走向真实、客观、理性,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乎政府部门的形象,对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本文的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北鲲舆情监测系统,集监测、预警、分析、报告于一体。
咨询热线:1373988OO12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