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19五大新媒体研究趋势 1.围绕思想文化,学生青年人群、新技术、媒体融合转型形成了研究四大热点,人文和技术关注并驾齐驱,研究趋向深入。 2.“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客户端)研究再度火爆,跃升为第一话题。 3.媒体融合研究紧随其后,呈现出主流媒体“四力”建设、舆论生态内容建设、“中央厨房”思辩、县级融媒体、新闻人专业素养五大研究重点 4.围绕学生青年群体在线使用及现实问题、信息可视化、短视频、自媒体舆论与司法关系、“后真相”等形成新的研究热点 5.对新技术发展、应用的重视度进一步提高,算法、大数据、VR、5G、人工智能等研究兴致高涨,显示出增强的实践与前瞻意识, 6.跨学科学理探索和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新媒体思想研究受到重视,显示了建构新理论的研究热情和自觉性。 7.社交媒体和网络经济研究热度明显趋降,但粉丝、网红经济等个别议题仍有热度。 02. 2019新媒体研究的20个热点总结 ① 两微一端相关 (1)两微一端与媒介改革:“两微一端”等媒体产品需要最大程度地满足于人们多元丰富、个性化的传播诉求,其产品形式、结构以及思维方面都需要系统性升级,使之更好地适应于发展。媒体人因而需要更新话语方式,加强对微博新闻属性和传播规律的重视。这样承载的新闻传播功能才能够对公众产生显著影响 (2)圈群文化:圈群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群通讯,社交圈等服务,勾连了网络和现实,成为中国人社交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晒”出自我,青年人寻求“认同”的幸福感,而差异性诉求生成了“圈”“群”文化的个性化与归属感。相应的,当群成为“公共空间”,群主也成为“把关人”,现实传播中的群主失责可进而归为违法、漠视、怂恿和失察“四主因”。需共建“责任共同体”,细化责任,强化底线意识和行为边界要求。 (3)媒体社交化:媒体的社交化表现为三个层面,即社交化传播、生产和运营,其核心都是用户角色的升级,让用户成为媒体的渠道、生产力和可沉淀资源。 ② 媒介融合研究 (1)四力建设:如何认识和加强“四力”建设,是融合研究的新着力点。“传播力是基础,引导力是核心,影响力是关键,公信力是根本”须深入理解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之间的关系,提高传播力,关键在于传通并有效。提高引导力,有待扬新闻媒体强项之长、补弱项之短。提高影响力,须事、理、情、美等元素共同发挥作用。提高公信力,是新闻舆论主体安身立命的根基。四力是对媒体融合的宏观检验。 (2)内容服务化:主流媒体应进一步为用户营造“沉浸式”话语语境,增强对重点人群的服务能力,完善主管部门、媒体、平台、网民、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体系,助力提高网民素养。从技术上说。从“内容”走向“服务”,要不断尝试与推进媒体的数字化运营,通过内容+服务体系的综合运营模式,促使内容全媒体化有机地融合。 (3)中央厨房:应系统、辩证地看待“中央厨房”在传媒转型中的价值;“中央厨房”是传媒转型的一种可尝试的手段与工具,而不应是最终的目的。“中央厨房”仍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理念,成本高昂,容易导致同质化,无助于新闻产品的个性与特色;不适合作为“标配”在所有媒体中推广,“中央厨房”不应常态化。 (4)县级融媒体:县级媒体目前渠道传播面临阻碍,网络运行策划存在问题,传统媒体缺陷明显,需转换媒体意识,建立与新媒体技术间的联系,增强传播内容间的整合。县级媒体的传播能力弱、人员众多但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科学的盈利模式。未来应解决好目的、范围、定位、主体、功能、运营方式、“瘦身”、搭建融媒中心平台八个方面问题。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如何优先移动传播“引导群众”。二是如何“服务群众”。三是如何将成长方式:嵌入大平台,形成广泛联结。 (5)职业认同危机:在互联网语境下,在三个维度上存在新闻职业认同危机:即以个体内在“道德框架”为参照的价值认同危机,与职业空间中的限制相冲突的专业认同危机,以及在社会结构转型中的角色认同危机。也有学者认为,数字化生产模式改变了传统以人力为中心的新闻生产流程,受众通过技术超越专业组织推动自身形成专业主义素养,造成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困境。 ③ 场景,叙事和传播效果 (1)可视化与新闻生产:网络化、终端化、碎片化需求已经让短视频成为移动互联的生命线。但强调可视化、短视频化也可能产生新的矛盾冲突,在可视化团队组织内部,新闻性与视觉性理念构成观念和方法的冲突,突出视觉表现力的新媒体新闻生产可使传统的“新闻范式”转向一种注重产品质量和用户满意的“厂商范式” (2)表演的身体:表演的身体成为独具冲击性的视觉消费符号。新媒介技术下的身体赋权,使得身体的叙事能力被重新解放出来,在短视频狂欢中,人人都是“戏精”,成为叙事的媒介和传播的主体。与此同时,短视频中被唤醒的是身体“本我”,精神世界没有获得充分解放,亟待“自我”与“超我”的回归进行身体传播价值重构。 (3)短视频平台的特点与治理:短视频平台呈现新场景特征——解构社会身份,重塑交流空间;创造视觉奇观,激发消费欲望;强化社群弱关系,定义社交新模式短视频场景平台在政府宏观政策的指导、用户聚合的偏好和追寻自身价值的相互博弈下求得生存,算法推荐和价值引导并驾齐驱。要解决短视频传播的内部需求与外部监管的矛盾,应当在建立多元的短视频内容审查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短视频版权保护体系,细化“合理使用”在短视频传播中的判断标准,强化平台及视频网站的注意义务。 ④ 学生青年、自媒体舆论、网络安全与治理 (1)青年学生的运用:五大新问题:一是大学生媒体识读能力困境和新媒体素养培养;二是青少年网络使用心理健康问题;三是新媒体教育效果与校园教育主体能力建设;四是青少年网络权益保护;五是校园欺凌、涉毒、Cosplay非主流文化、新媒体使用阶层区隔等问题与媒介使用的关联性分析。 (2)舆情与司法:新媒体上民众对热点案件的关注以及据此形成的舆情,自由表达公民观点和意愿,得益于法治改革下社会大环境的宽松以及法治中国的建立,自媒体舆论对司法公正具有监督促进。但“民众素质水平并未达到完全理想的程度”,自媒体舆论存在“阻碍”司法公正的现象,带有舆论审判施压司法、群体极化阻碍司法、谣言四起攻击司法的特点,研究认同将司法案件网络舆情以四类看待——客观、公正的司法舆情;感性化、情绪化的司法舆情;表达方式上偏激、粗俗的司法舆情和纯发泄式谩骂舆情。需要司法、媒体、公众三个层面对自媒体舆情引导。 (3)情感动员与叙事技巧:许多自媒体主要采用了悲情叙事和复仇叙事的叙事框架,重新构建了新闻事实。自媒体文章的强大情感召唤力还与文本中的召唤结构有关,这种技巧更为隐蔽。与传统的媒体制定框架相比,为了实现各自经济利益而进行的不同意义建构对抗是“后真相”的根本原因,而情感先行、真相靠后是大众与主流话语对抗的表现。 (4)网络安全与新媒体治理:一是网络视频、电竞游戏、直播、聚合平台深层链接等新媒体形态中的侵权责任探究。二是基于信息主权的网络空间治理讨论,网络空间主权有生成的必要性和实现的可行性。三是多元主体有机协作的网络治理结构研究。有学者认为,应充分认识政府、市场与网民“共治”的作用,从协同治理的角度进行网络管理创新,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网民之间的多方联动。四是网络空间安全与治理理念研究。如国际社会针对网络问题升级防黑客安全网、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赋予信息“被遗忘权”等。 ⑤ 跨学科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新媒体理论 (1)哲学和艺术学的新媒体研究:新媒体成为一种沟通个体心灵的传播方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社会文化结构。虚拟性特征对现代人的认识论体系进行了重构,产生了审美、生活、技术、认知和经验上的“异化”。 (2)网络强国思想:这一思想涵盖了“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综合治网格局”“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网信军民融合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等丰富内涵,是新媒体思想领域新的发展与创见。是一个以维护网络主权为基本前提,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为主线,以网络空间治理为主要手段,以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价值旨归的思想理论体系。 ⑥ 新技术 (1)智能媒体的价值:传媒将AI(人工智能)与媒体融合,已通过数据挖掘、算法推荐、语义识别等技术形成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泛内容生态平台。技术发展带来传播模式的多元,导致新闻采编工作重构,这要求从报道策划组织、采编结构到采编流程等创新新闻生产理念。 (2)智能媒体的问题:人工智能对受众的冲击体现在价值观导向、信息窄化、信息茧房、智能异化等问题。人工智能在对传媒业的冲击主要是著作权和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内容的透明度和新闻专业主义问题。 (3)其他新技术问题:5G、VR、量子传媒、全息及区块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