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差别是,网络是一种互动性的媒体。传播平台变了,处置方式当然也应该跟着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官本位思想,导致了不少官方态度傲慢,zhuofankeji.com,不肯放下身段与网民进行平等对话,再加上对互联网生态的不了解,造成官方处置网络舆论能力的低下。


  一旦有舆论事件发生后,线天才能出来,官方能等真相出来后再说话吗?不能!处置网络舆情的黄金时间是24小时,24小时一过,舆论就会达到高潮。那么这个时候官方发布说什么呢?发布事件的简要情况(时间、地点、事件、现状、措施等),并表明态度。这也就是茶哥常说的“态度比真相重要”。在真相不明情况下,官方不能随意编造和臆测,此时唯有用明确、诚恳的态度才能防止官方与网民的对立,为下步处置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并最后达成互信与谅解。


  网络不是报纸,它是一种“双向”的互动性媒体。在第一个通报发出后,要注意收集民意,看看网民的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在哪里,然后第二个通报才能根据网民对事件的关注热点“对症下药”式地回答。官方发布不只是一个话筒,它更重要的是一个与民众进行互动和沟通的平台。官方发布不能自说自话,要说网民听得懂、愿意听的话。自已信也没有用,得让网民信。


  不少官方一看到网络舆情就吓坏,想通过一个贴子解决舆情,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容易产生产生次生舆情的就两个环节:一是“报原因”;二是“报结果”。在没有确切的“原因”和“结果”的情况下,不能凭主观想象就报出。如果草率报出,次生舆情马上就到。次生舆情的影响力是原生舆情的几十倍或上百倍,来势也更快、更猛。这也就是不少官方通报都以“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作为结尾的原因。那么,在这个时候说什么呢?说过程!通过说事件处置的过程,让民众看到官方的态度很积极,从而进一步达成民众对官方的谅解、逐步消除对立。


  在舆情爆发的过程中,官方要提高发布的频率。如果一旦形成权威信息真空,各种猜测和不实信息就会过来填补。官方可通过高频率的发布抢夺“网络话语权”、“舆论主导权”、“事件定性权”。在这个时候,官方最大的疑惑就是——事件的处置过程都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根本成了不篇章,怎么办?——自媒体就是一种时间碎片化、信息碎片化下的一种碎片化阅读,长篇大论反而没有看。其实,一句话、一段话都可以成为官方发布。比如“目前,专业救生人员已下水进入沉船,正在尽一切可能寻找生命的迹象”——这就是一条很好的发布。一昧求全,反而会言多必失。


  产生了负面舆论后,有些官方寄希望于用正面信息去对冲。传统媒体时代,以这种方式设置议题去引导可能还有一定作用。但在自媒体时代,反而会激发网民的反感。丑闻就是丑闻,问题就是问题,必须正视和解决,硬洗是洗不掉的。尤其在自媒体的全景直播下,根本无法回避和掩盖,众目睽睽下模糊关键事实、试图颠倒是非的“洗地”,只会滋生新的发酵点。个案上暴露的丑陋,只能用坦诚地面对和积极的办法去化解,寄望用一些正面个案去洗白是陈旧落后的无效思维。


  网络上一旦发生负面舆论,某些群体就会迅速站队,以寄希望于战败对方。要知道在网络是95%的人在看、不到5%的人在发表意见。战败对方是没有意义的,这时候要争取的是“沉默的大多数”。因此,以“群体内认同”的阿Q式精神胜利法是无效的。不用事实去讲理和说服,就会变成意气之争,情绪化的争辩只图一时、一事嘴上压过对方,不顾大局和整体形象。打嘴仗好像嘴上占了便宜,气势上压倒了对方,出了胸中那点闷气,其实可能在整体形象上输得一败涂地。正确做法是直接无视那些无理取闹和谩骂攻击,用基于事实和法理的讨论去争取群体外的理解和支持,这样才有引导的意义。


  有些官方一看到网络舆论就紧张的不得了,马上对自己的相关当事人过重处理,想以此讨好网民、平息舆论。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引发新的次生舆情,类似事在警察和城管部门中多次发生过。不要看网络上的言论好象都是非理性的,但网络舆论的主流是具有基本理性的。偏激的言论往往不是真民意,不要被这些假民意所绑架。处理任何事件都要恰如其份,不可过重、也不可过轻,更不可以“苦肉计”来讨好网民。


注:本文的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北鲲舆情监测系统,集监测、预警、分析、报告于一体。
咨询热线:1373988OO12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