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指出,媒体融合发展不仅仅是新闻单位的事,要把我们掌握的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社会治理大数据、政策制定权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综合优势。 当前,大数据已经成为重要战略资源,对新闻生产与媒体融合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 互联网飞速扩充数据池 早在2010年,谷歌首席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统计称:“从人类文明的起始到2003年,我们一共创造了5EB(五百亿亿字节)的数据。而如今,每两天我们都在创造同样数量的数据。”今天,互联网数据更是呈爆炸式增长,人类真正进入大数据时代。 一方面,互联网时代每个人不仅是数据的接收者,更是数据的传播者、制造者。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网民利用互联网阅读新闻、即时通信、搜索信息、游戏社交、支付购物、外卖打车、旅行预订等均在贡献数据,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互联网数据池。通过这些互联网大数据,能完整刻画出一个人的喜好、习惯、知识,甚至社会情绪、心态。 据外媒报道,在2012年,社交媒体公司脸书网络平台每天产生25亿条内容和超过500TB的数据。数据相当巨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和加速。微信官方《2018微信年度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每天有10.1亿用户登陆微信,日发送微信消息450亿条,每天音视频通话次数达4.1亿次。 另一方面,互联网数据产生越来越自动化、多元化。以前,数据基本上是通过手工产生的,而现在,互联网文字、视频、声音、图像、点击等所有信息都变成数据,用一个手机就可以获得。 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发展,物联网方兴未艾,未来互联网大数据将迎来更大、更快的发展,必将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公众生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数据已经成为媒体资源 美国的苹果、亚马逊、脸书、推特等公司,都是世界级互联网巨头,可以获取更丰富的用户数据,用于支撑更精准的服务。 比如脸书公司网络平台每月有超过20亿的活跃用户,存储了大量的用户数据。2018年3月,外媒报道脸书公司5000万用户信息被第三方公司“剑桥分析”用于大数据分析,根据用户的兴趣特点、行为动态精准投放广告和资讯内容,甚至被怀疑利用数据预测用户政治倾向,成为间接影响总统大选的力量。 更有英美媒体报道称,这家分析公司曾经受雇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竞选团队和推动英国“脱欧”的阵营。事件再次反向证明互联网数据的重要性。 西方一些传统媒体十分重视利用大数据。美国《纽约时报》在2014年的创新报告中提出要组建数据分析团队。其内部大数据分析系统Stela可以帮助新闻团队剔除重复和无用信息,迅速整合数据。系统还可追踪每篇新闻报道的传播情况,从而不断测试哪类标题传播效果最佳,并从中挖掘新的新闻点。 英国广播公司(BBC)专门建立一个受众数据库,对每一期节目进行大数据分析,对受众进行精细化分类,对涉及到自身的热门话题进行第一时间回应。 大数据不仅为新闻报道提供丰富的资源与支撑,也正成为改变新闻报道方式、推动新闻变革的重要手段。 2010年,英国《卫报》根据网络百科平台有关伊拉克战争中的伤亡数据以及谷歌地图推出大数据新闻报道,广受业界好评。在地图中,网民只要单击地图上的红点,就会出现该地区的伤亡人数、伤亡原因等具体信息。网民还可通过鼠标放大或缩小地图,获得最佳视觉体验。 再如美国《华盛顿邮报》获得2016年普利策奖的大数据系列报道《致命枪击》,利用美国警察局与相关公共服务机构的大量数据,对900多起针对公民的美国警察致命枪击案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研究,数据涵盖警方枪击致死案件的频次、原因、人种等,将新闻报道视觉化、形象化,并得出有色人种比白人更易遭到警方枪击等令人信服的结论。 大数据与媒体融 大数据在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方面作用显著。 第一,大数据为新闻报道提供丰富的资源与支撑,增加新闻报道的厚度,催生新的新闻文本。 从新闻生产看,当前,数据新闻已成为一种新的新闻生产方式。各传统媒体均将内容生产、内容制作、内容传播进行无缝整合,用数据来驱动新闻媒体业务。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推出的《看看这份2019年度KPI账单》《全息3D强影!这有一份“立体”报告等你看》等大数据新闻,以政府工作报告为核心进行数据分析,让民众更好地读懂《政府工作报告》,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中国网通过抓取网络数据,推出“两会大数据日报”,以可视化图表报道网民关注的热点、重点,直观反映他们的两会期待。 第二,用数据为受众画像,让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更有针对性,全面提升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的精准度。 从传播看,近年来,今日头条等商业平台通过大数据对受众画像,再通过“智能算法”实现精准推送,实现内容分发“千人千面”。这一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媒体运用编辑推荐的内容分发模式,提高了内容的精准到达率。 主流媒体可通过媒体、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短视频、音频等各个网络平台数据的全面抓取和挖掘,再通过语义分析、关联分析等,为当前各社会阶层、群体进行大数据画像,从而精准把握社会各阶层、群体的阅读兴趣爱好、意见诉求及心态变化等,提高新闻宣传与引导的精确度。 比如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的“人民号”,不断优化算法推荐技术,推出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的“党媒算法”,打造良性传播生态。再如主流媒体通过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实时抓取网民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公开发布的信息,形成新闻素材与新闻线索,既增加新闻报道的丰富性,又把大众最感兴趣的东西报道出来,实现新闻报道有效传播。 第三,大数据提升新闻宣传时效性,提高新闻生产率。 大数据不但刷新了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也重新定义了新闻报道的速度与数量。利用大数据往往能让主流媒体在舆论场反应加快,首发定调、先声夺人。 比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通过热词分析确定选题,当天组织成稿,宣传引导时效性显著。新华社推出人工智能项目“媒体大脑”,15秒钟就从5亿个网页中梳理出两会舆情热词,自动生成相关视频,迅速占领舆论场。 再如美联社使用Wordsmith编写财经和体育方面资讯,每季度可以产出3000家公司财报。据报道,Wordsmith1分钟最多可生成2000篇报道。 第四,大数据媒体融合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所有信息皆为数据。舆论动向、群体行为、社会态度、公众情绪、社会认知等,都能借助大数据得到准确的、可视化的测量和呈现。如微信、微博、网络帖文等网民互动、内容数据,反映出社会对该领域、话题的价值判断与心态变化。 主流媒体通过与互联网大数据行业的融合,实现对大数据的挖掘整合与交叉分析,可防范重大风险,为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比如,在一些突发舆情事件中,主流媒体通过大数据模型预判发展趋势及相关风险,实现提前介入,从而为舆情风险源头研判提供数据支撑,增强报道与引导的针对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五,媒体融合的潜力在于新闻+政务信息、便民服务,用政务数据打造体制内自主平台,增强用户黏性。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有观点认为,媒体融合新阶段将是媒体与政府、一切产业的深度融合。 因此,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应利用好政务大数据,将当地政府便民服务,如当地信息发布、医疗教育、社区服务等信息以及政务办事、投诉互动、登记缴费等功能,融入媒体融合,特别是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造智慧政府服务平台,与人民群众需求形成有效链接,增强主流媒体的贴近性、提升用户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