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张超南,河南永城人,中共党员,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品牌总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证的网络舆情分析师、公安部警网舆情专家团成员,红旗渠精神研究会理事。曾获 2011年度“河南省时代先锋人物”、2015年度“河南省十大爱心文化名人”等荣誉称号,被誉为“正能量的传播者”。

张超南从事多年的传媒工作,在影视策划、活动组织、新媒体研究与构建,特别是互联网舆情分析、危机公关咨询服务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曾担任过多家党政机构、国内大型企业的舆情顾问,组织撰写多篇《网络舆情专报》、《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其中《交警执法舆情分类对应处置建议》被《公安内参》收录。


近日,记者就网络传播与舆情分析等问题专访了张超南。

深耕细作,长期关注法治新闻宣传和舆论引

作为传统党报记者,关注传媒业界大事小情已经成为张超南的工作习惯,早在网络舆情行业新兴之时,他已经是首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证的网络舆情分析师。从那时起,“把鼠标点进沸腾的民生”,每天通过互联网关注各类突发事件和热点舆情成为他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传播风起云涌,许多网络热点事件随着媒体报道、网友爆料等途径,迅速引爆舆论,亿万网友争相转发围观,形成舆情。一旦涉事单位没有第一时间发声,甚至“无可奉告”,就会出现舆论的“破窗效应”,涉事单位公信力受损,久而久之就陷入“塔西佗陷阱”。张超南的工作就是突破弥漫在网络中的层层迷雾,剥丝抽茧监测舆情风险,洞察社情民意,把脉问诊网友言论倾向,回应网友和社会关切,进而达到化解舆论风险的目的。


张超南说,了解社情民意要主动作为,除了使用功能齐全的舆情软件随时抓取相关信息外,他在日常里更多的是通过微信群和各地政法机关的网友互动交流。有时在微信群里浏览到一些掐头去尾的涉警短视频,他会发给相关单位的网友求证事情原委,得到回复后再集中回应群消息;有时候看到一些政法机关发出的一些“情况通报”,他也会在微信群里上大课,和大家分享这些通报的写法,如何写得更加直抵人心,让网友直面真相;当然,也会遇到一些谣言流传,因为熟悉互联网上的大事小情,他就顺手辟谣。作为一名传统媒体的记者和新媒体时代的舆情分析师,张超南是践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代表之一。

记者的视角:政法宣传工作切忌用力过“猛

在一次为政法机关舆情管理培训班中授课中,时长两小时的课程,200多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听众有来自一线的科所队长也有身兼要职的部门负责人。张超南在课程中提到的一个观点引起了在座学员们的强烈反响和共鸣,即“政法宣传工作切忌用力过猛”——


前不久某地一家法院这样宣传自己的执行局工作人员,“28天连续加班没脱过衣服,没洗过头,有人说她是工作狂,有人说她是女汉子,但是在执行局干警心中……她就是女神、女超人”;某地公安机关官方微博:“母亲因病去世,而他只因惦记隔离栏没有调整好影响行车安全,一大早就来调整隔离栏……”;“婚姻大事本是人生最重要的日子,但是为了大比武,新娘一人独自拜堂……”


对于政法新闻宣传工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网友反感老百姓不认同。对此,张超南认为,这些原来传统媒体时代宣传的模版,现在已经成为政法新闻宣传的大忌,会遭受来自舆论和网友的抵触、反感甚至是质疑嘲讽,不应该被提倡。


张超南对于政法新闻宣传工作的认知源于多年以来形成的宣传素养和对政法机关工作特性的熟稔掌握。政法机关不缺一流的故事,缺少的是一流的表达方式,政法新闻宣传工作要遵循新闻的规律和章法,在互联网时代更要与时俱进;“浅阅读”“短视频”时代,如果不能够主动积极宣传,找准宣传点,掌握好宣传的力度,极容易“用力过猛”或者出现“比惨卖惨式”宣传,正面宣传就很可能演变成负面舆情。


网络舆情分析师集合了记者和网友认知的双重理解,张超南对于政法新闻宣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信手拈来,作为记者他知道如何宣传人物形象,作为网友他知道怎样把握宣传角度让更多的网友更加容易接受人物。“网友喜欢的人物就是一个正常人,不是神,有血有肉有情感”,他也指出政法新闻宣传工作不应该剑走偏锋,应该让拿着智能手机的年轻一代网友,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公检法司机关工作人员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知。

舆情的视角:一线工作人员应该对网络心存敬畏

作为首批网络舆情分析师,张超南受聘一些地方政法部门担任舆情顾问,每年都会参与处理多起舆情事件,为政法机关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发光发热。在为各地政法机关授课中,他也多次提出:“作为法治舆情处置和引导的主体,政法机关不能够有‘鸵鸟思维’,作为一把手的领导要对舆情有足够专业的认识,更要有足够重视的勇气”。


政法机关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部门,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如何让一线工作人员面对镜头、面对网友、面对各种眼光的考验,一直是张超南研究的方向。他在多次授课中提及“上医治未病”,要让一线的执法人员有敬畏意识,规范执法行为,按照规定执法,从源头减少和控制舆情的产生。


在张超南展示的一些短视频中,有规范执法赢得阵阵喝彩的“教科书式执法”,也有不够规范甚至是明显违规的执法。当然,有一些行为和言论是有前后语境的,正因为如此,往往会有一些掐头去尾的视频通过各种平台广泛传播,所谓“有图有真相”,造成对执法形象的损害,对司法机关的损害。


“公职人员和当事人没有私人恩怨”,他在很多场合提及这句话,新媒体时代作为公职人员应该对于网络和当事人心存敬畏,不应该有任何的私人恩怨,网络舆情虽不是洪水猛兽,但是基层执法人员一定要对舆情有一个客观理智的认识。有时候,仅仅是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是一个不合时宜的笑脸都可能会成为网络上面遭人诟病的传播点,给单位和体制带了不可估量的损害,也将自身置于众矢之的。

传播中国好声音 弘扬社会正能量

近年来,张超南参与策划多项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河南省测绘援疆活动,被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批示全国先进典范;“博士后的中国好声音张明师作品演唱会”(由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指导)被作为向十九大献礼的重要活动;他和中国社科院博士后、舆情专家,“正能量传播者”张明师一起走进多家电视台,进行“做个好人背后有更多故事、如何争做出彩河南人”以及“歌以咏志不忘家乡”专题访谈;其组织策划“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主题的宣传报道100多篇……


其中,他和张明师共同创作的歌曲《家在四方》尤为感人。《家在四方》以警察形象为刻画主题,讲述了基层人民警察为党为国尽职尽责的感人故事,“你问我家在何方,家在老百姓的心坎上”……这首歌一经播出,迅速在公安系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广西来宾市公安局一位基层民警在一次报告会上听到了这首歌,激动得热泪盈眶,她坦言作为一名社区民警常年扎根基层,一年到头忙忙碌碌早出晚归,常常因为陪伴家人太少而心怀愧疚,听到这首歌放佛就在诉说自己多年来的一种心声和夙愿,禁不住留下泪水……觉得《家在四方》这首歌就是为基层民警创作的,唱出了基层民警的心酸和苦衷,唱出了政法机关一线工作人员的家国情怀。


在采访最后,张超南表示,作为一个媒体人,要牢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的殷切嘱托。传播中国好声音,弘扬社会正能量。这些,将始终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和践行的目标,正如《家在四方》里的歌词里所描述的那样——铁肩担道义,丹心铸荣光。(黄军领)

注:本文的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北鲲舆情监测系统,集监测、预警、分析、报告于一体。
咨询热线:1373988OO12

免费试用